春節,作為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而在這舉國歡騰的日子裏,太平天國於正月初七出發,舉國殺向南京。大軍分三撥開進,翼王石達開統率先鋒,負責殺敵開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登舟緊隨其後。全軍號稱五十萬,分成水陸兩隻大軍,出武昌城,沿長江東下。
天官正丞相秦日綱與指揮羅大綱、賴漢英、唐正才等統帶水營,船隻萬餘,蔽江而下。胡以晃、林鳳祥。李開芳以及指揮黃正才、吉文元等統率陸軍,兵分兩岸,夾江而行。
長江,神州大地最壯麗的山河,終於迎來了曆史長河中最壯麗的一幕!
滾滾東流的開闊江麵,浮舟萬艘,帆旗如雲,順著江流,魚貫向東。兩岸雄兵,手持鋼刀銀槍、刀柄槍把,刀刃槍頭,在陽光的照耀下,散發著炫目的光芒,映襯著將士們執著的臉龐。
雄兵!鐵流!夢想!殺戳!
這一切,都將隨著滔滔江水,書寫新的曆史。
號稱八十萬的滿八旗和綠營兵,能否阻擋得住滾滾而來的猛士雄兵?答案早已揭曉,武昌至南京長達一千八百多裏的江防,清軍兵力不到萬人,基本形同虛設,哪裏抵擋得住浩浩蕩蕩的大軍前進的腳步。
二月二十四日,大軍東進第十六天。翼王石達開的先鋒軍已經攻至安徽省會安慶,安慶原為古皖國,安徽簡稱“皖”也是由此而來。安慶之名,取自平安吉慶之意,是長江下遊北岸重鎮,有“萬裏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在石達開兵臨城下之時,欽差大臣陸建瀛早已逃出安慶,安慶巡撫蔣文慶苦苦挽留。可是下級管不了上級,陸建瀛在太平軍席卷此地之前便溜之大吉。隻留下蔣文慶成為孤獨的抵抗派,城破之後,蔣文慶吞金服毒自殺。
東進以來,劍鋒所指一路勢如破竹,所到之處連克數十州縣,清軍防線土崩瓦解。而現在裏那座龐大的南京城也指日可待了,楊秀清和洪秀全臉上充滿了笑容。而石達開像是一個無情的快刀手,率領先鋒軍鋒芒畢露,一路高歌猛進,直抵南京城下。
看著一份份急報,鹹豐皇帝感覺自己的心裏已經疲勞了,甚至心中早已覺得無所謂了。他像個無助的小孩,接受大臣的建議,令遠在廣東的水師趕赴南京助戰。廣東離南京並不近,水師在城破之前趕到南京連五成把握都沒有,這個舉動隻能說是病急亂投醫。
三月八日,東進第二十八天。太平軍陸軍先鋒率先殺到南京城下!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地官正丞相李開芳、指揮吉文元等進抵南京城西南善橋一帶,紮營二十四座!恭候大軍到來。
接近一月,太平天國從武昌殺到南京,挾雷霆萬鈞之力,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卷千裏長江,攻破近二十個州縣和要塞。二十八天,太平軍長驅直入一千八百裏,每日行軍超過六十裏,耐力與意誌在此時堅不可摧。
從船上下來,楊越跟在楊秀清的後麵,看著眼前這座大城,楊秀清大筆一揮,命令全軍擴展大營,建造外圍防禦工事,同時命令廚子生火造飯。
夜晚,火紅一片的大營包裹了大片南京城牆。東王和其他幾位王正在商量著如何攻城一事,林鳳祥和楊越作為楊秀清的心腹分立兩邊。打南京並非小事,所以除了幾位王和他們兩人之外還站著許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如後來的燕王秦日綱、水營指揮唐正才、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等。在這嚴肅的計劃後,攻城計劃大致有了個大概。
清朝曆任皇帝,都非常重視南京的防務,在城內駐紮八旗和綠營,外城之中有滿城,規模僅次於京師。就城牆而言易守難攻,是塊不太好啃的硬骨頭。
南京城虎踞龍盤地勢險要,池深城闊。全城周長九十六裏,約為武昌的三倍,用於防守的垛口,不止武昌的五倍。全城共十三門,分別是:太平門、朝陽門、水西門、聚寶門、通濟門、正陽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中雪門、金川門、神策門。
城外高山險隘,城內十三門,外加半環南京西北的長江天險,組成嚴密的江防體係和城防體係,防守方將處於極為有利的位置。
不過城太大了也並不見得是件好事,據百姓提供的消息說,城內守軍並不多。大清八旗綠營雖然號稱八十萬,但是分散到二十多個省區,平均一省也就兩三萬人而已。而南京城內,兩江總督兼欽差達成陸建瀛想方設法聚集了四千多人,加上原有的一千多人也就五千人左右。除此之外臨時從百姓裏招募的上萬人,總兵力不足兩萬。況且在這個檔口願意應征入伍的多是不要命的地痞流氓,為了混餉銀而已,戰鬥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