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3)

這本專著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反複修改的結果。1996年11月,當我的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剛一結束,我躊躇滿誌,預計六個月之內即可出版成書。沒想到,到它今天問世,時間已過去整整六年。個中原因,一半是一些瑣碎事情的纏繞,另一半主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生閱曆的豐富,我認為文章千古事,處處須認真。

當給這本專著劃上最後一個句號,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沉思後該說什麼,又該怎麼說?凡是有一定創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對於一本書,人們首先看到的是序言,其實,序言往往是作者對一本書的點睛之處。因此,序言既是寫心誌,寫情操,又是寫春秋,寫時空。我正是抱著這種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來敘述我這本書大概的寫作過程。

我在大學原本是學法律的,1989年,我作為碩士研究生,有幸師從我國著名政治學家、法學家王惠岩先生學習政治學。王先生指導我們時,常常強調研究問題最重要的是方法。方法是什麼?經過跟了先生八年的體會,現在回過頭來,我的概括是,總體上必須學會運用唯物辯證法和曆史辯證法的觀點和立場來認識政治領域的問題。具體地表現為:(1)不論遇到什麼問題,一定要注意並且善於從現象去抓本質,或者說首先要弄清它的實質是什麼;(2)要善於抓大局和全局性的問題,並在認識上或理論上弄清所研究問題之間的關係;(3)一定要從現實出發,來觀察、認識和解決問題,來為現實服務。耳濡目染,這在當時就逐漸形成了我的思維方式。1991年秋,當我選碩士論文題目時,我即思考,政治的核心是什麼?是政權。那麼,政治的根源和目的又什麼呢?是利益。進而問之,利益與政治的關係是什麼呢?如何在全局上把握並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係?……其實,從曆史的本來麵目而言,無需多想,迄今為止,人類在其生存和發展的文明中,不論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還是處理人與人自身之間的社會關係,他們活動的一切都與利益有關。對此,公開承認也好,秘而不宣也好,反正事情本質就是如此。因為,“利益是不會撒謊的”〔1〕,人在利益上是不會做無用功的。可是,要實現利益,人們不僅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而且,還必須有調控利益關係的社會活動。而在調控利益關係的社會活動中,政治是最特殊的權威性的活動,因此,利益與政治就存在著必然的聯係。也可以說,哪裏有利益,哪裏最終就有政治;哪裏有政治,哪裏肯定有利益。這是曆史的發展規律。

但是,由於曆史的和現實的、客觀的和主觀的各種原因,盡管中國的政治運動可謂接二連三,現實中各種利益的矛盾經常出現,但是,人們對於研究利益與政治的關係問題,諱莫如深,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探討利益失去利益,研究政治而落難於政治。因此,對於利益與政治關係的問題的研究,我們還做得很不夠。

生活之樹長青,形勢變化更不等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使中國社會的利益關係、利益結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悄悄地、漸進地或者公開地、飛速地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而這些除了需要在經濟上合理地配置資源外,還特別需要在政治上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宏觀調控日益複雜的利益關係。因此,從政治學的領域研究利益與政治的關係,就不僅僅是個理論問題,而且是現實中的迫切問題。於是,我懷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目的〔2〕,以追求真理的理論勇氣和服務現實的態度,以抓全局、抓根本的要求,毅然選擇了利益與政治這一人們時刻關注而且極其敏感的問題,作為碩士論文的研究方向,並進行了獨創性的研究。我的碩士論文中的一部分公開發表被有關刊物全文轉載,並且,《新華文摘》予以轉摘,這大大鼓勵了我對於此問題繼續研究的勁頭。特別重要的是,它使我認識到,世界上本沒有路,隻要有人走,它就可能成為路;走的人多了,它也就成了路。對於研究來說,也是如此。世界上本沒有受限製的研究領域,隻要有人研究,它就可能成為新的研究方向或領域。而問題是有沒有研究的毅力和能力,研究的方法是否科學,這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理論的源泉在於現實發展的要求,而理論的生命力在於解決現實矛盾的勇氣、智慧和追求創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