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二十二人取勝的戰役
時代背景
準噶爾是衛拉特蒙古中的一個部落。明稱瓦剌,清稱厄魯特、額魯特或衛拉特。準他們的先祖最早生活在中亞葉尼塞河的上遊,以狩獵為生。公元十三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改營畜牧。在明末清初形成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輝特部。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控製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建立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宗教上,他們信奉藏傳佛教,對藏區有一定的影響力。
清乾隆十年(1745),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故。準噶爾內部為了爭奪統治權,陷入爭權奪利的內訌,各封建主互相傾軋,內戰紛起。噶爾丹策零卒後,其次子策妄多爾濟那木劄勒因“母貴”繼位,但他荒淫無道,暴虐百姓,被部眾廢棄。乾隆十七年(1752),部眾擁戴噶爾丹策零庶長子喇嘛達爾劄為首領。後來,達瓦齊殺死喇嘛達爾紮,篡奪了汗位。達瓦齊為人荒淫無度,不理政事,使得準噶爾人人嗟怨,故歸降的納默庫濟爾噶乘機起事,欲取而代之。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的幫助和策劃下,粉碎了奪權活動,殺死了政敵。而阿睦爾撒納也覬覦準噶爾部的汗位,隻因他不是準噶爾直係血統,得不到貴族支持,因此以擁立達瓦齊為名,積極培植個人勢力,搶奪地盤,妄圖取而代之。乾隆十八年(1753),阿睦爾撤納公開向達瓦齊提出要求與他劃分厄魯特諸部,遭拒絕後,開始進行掠奪自立。乾隆十九年(1754),達瓦齊親率兵馬直至額爾齊斯河進行征伐,阿睦爾撒納不敵,陷於絕境,被迫投向清朝。麵對準噶爾統治集團的內訌和殘暴統治,天山南北各民族人民或反叛逃亡,或投奔清朝,大批厄魯特部眾離開了準噶爾地區。
乾隆皇帝派軍平定準噶爾叛亂圖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朝統一全國形勢已經成熟,隻有西北邊疆地區還在準噶爾貴族的統治之中,威脅著清朝的統治和北部蒙古族地區的安寧。清朝政府為徹底解除來自西北邊疆的威脅,一直為統一西北作積極準備。厄魯特三車淩和阿睦爾撒納的歸降,使清朝完全掌握了準噶爾內訌和互相殘殺以及達瓦齊眾叛親離的情況。準噶爾的內亂使乾隆下定決心乘勢出兵西域,完成最後統一西北大業。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親自擬定了討伐準噶爾的檄文,闡明了出兵準部的原因和目的。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軍兵分兩路:北路由班第為定北將軍,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由烏裏雅蘇台進軍;西路命永常為定西將軍,薩喇爾為定邊右副將軍,由巴裏坤向伊犁地區進發。
由於厄魯特和西域各族對準噶爾貴族的內江和殘暴統治十分不滿,希望早日實現統一和安定局麵,也由於清朝政府製訂和貫徹了對準噶爾比較穩妥的政策,因而清政府統一西北的行動,受到牧民和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人物評析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元年(1723)被密立為太子,雍正十一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去世,弘曆繼位。弘曆繼位後,在政治上矯其祖父苛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厘定各項典章製度;優待士人,安撫起複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蠲(ju□n)免錢糧,促進了經濟的繁榮;軍事上多次鎮壓西部少數民族貴族起義,反擊廓爾喀對西藏的入侵,加強了清朝對新疆和西藏等地區的管理,進一步鞏固了多民族的帝國;文化上編修了《四庫全書》等大型文化典籍;外交上乾隆時清朝帝國繼續以“天朝上國”自居,和周邊屬國友好往來,而對西方則堅持“閉關鎖國”。他六下江南,大修宮殿、園林;大興文字獄加強對漢人的思想統治。後期寵信大貪官和珅,加之其年事已高,吏治敗壞,弊政叢出,激化了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