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儒家政治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儒家常常用“風”來比喻政令,用“化”來形容王道政治的成就。清代學者沈垚在《風俗篇·卷四》中指出:“天下之治亂,係乎風俗。”這裏的風俗,也就是指的是風氣、作風。風氣敗壞的最大危險,就在於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把假惡醜的東西變成為合理的存在,歪曲社會生活的道德標準,迷惑人們的心智,常此以往,必將導致國家的衰敗。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一個民族,他所信仰的,不應是用來束縛自己的桎梏,更不應是用來絞殺自己的繩索,而應當是一股風,一股催人挺進、催人跋涉、催人奮鬥的風。”可見,作風建設關係到國家民族的存亡、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及個人事業的發展。
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文明曆史,積澱了大量關於作風建設的優秀文化。古代先賢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指的都是從政者必須把加強道德修養、培養良好作風放在首位。
作風是一個人在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是人的內在素質的外在表現,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反映。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在素質怎樣,他的作風就會是怎樣;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他的作風也就會如何。
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紀委第七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必須充分認識加強領導幹部作風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加強作風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作風又分為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生活作風。思想作主要包括: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的作風;密切聯係群眾、關係群眾疾苦的作風;批評與我批評的作風;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工作作風主要包括:改革創新、開拓進取的作風;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作風;勇於負責、機智果斷的作風;嚴於律己,為人表率的作風。生活作風主要包括: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作風;清政廉潔、為官從儉的作風;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作風;儀表整潔、行為端莊的作風。
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份子,尤其是在團隊生活中,良好的作風顯得極為重要。身為領導,在一個團隊中不僅僅是起指揮作用和監督作用,更重要的是起表率作用、示範作用和凝聚作用。如果說前者的核心是“權力”的話,那麼後者的核心則是領導者的“作風”。領導作風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整個團隊的工作習慣、思維模式、行為方式、人際氛圍和工作效率,因此,一個領導是否具有良好的作風,是衡量其任職資格的先決因素。
“作風正則人心齊,人心齊則事業興。”一個部門的工作,成在作風,敗在作風;一個單位的形象,好在作風,壞在作風;一個領導的素養,優在作風,劣在作風。人民群眾對幹部的態度,敬佩的是作風,不滿的也是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