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世界“新”格局下的大國博弈(1 / 3)

冷戰結束以後的世界格局,即由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對應多強的國際關係主導格局並沒有改變,新的世界格局尚待形成。這是對當今世界格局總的判斷。但伴隨美國地位的削弱,“一超”與“多強”之間的差距正逐漸縮小。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變量,就是中國的崛起。

世界格局演變的曆史,就是全球範圍內具有主導地位的大國之間力量此消彼長的曆史。在這一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就是伴隨大國的崛起和衰落,誰來主導世界以及在此過程中相應關係的改變和更替。這是世界格局演變的一條基本規律。

對當今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斷

一種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變化和重新分化組合,從量變逐漸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而一種世界格局的解體,是指原有穩定的均勢被打破,為另一種世界格局所替代。

所謂世界格局,指的是具備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綜合素質,能夠對整個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力量(國家)或力量中心(國家集團)的戰略布局,及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構性狀態。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的100餘年中,世界格局已經曆了幾次大的改變,縱觀一個多世紀的風雲變幻,世界格局的演變呈現出明顯的規律性。

“一戰”前的世界格局是,英法老牌資本主義強國把控世界,英鎊、法郎相當於後來的美元,是世界通用貨幣。美國、德國雖然在經濟上超過了英法,但政治地位還遠遠不如,在世界上沒多少話語權。世界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其中英法占領大部分。戰前世界的主要經濟中心在歐洲的英法德,工業革命都是在歐洲啟蒙。

戰後世界格局發生改變,英法等傳統強國被削弱,各列強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美國逐漸崛起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成了世界主導力量。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這種格局是建立在戰勝國共同宰割戰敗國的基礎上,隻是暫時緩和了列強間的矛盾,無法消除它們之間的根本利害衝突。因此,各戰勝國間並沒有友好的和平,而隻有武裝的和平,暫時的妥協,正是為了更大的爭奪。正如列寧指出的那樣:“靠凡爾賽和約來維係的整個國際體係、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二戰”雖然有社會主義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如蘇德戰爭,有帝國主義國家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戰爭,如中日戰爭,但也依然還有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如美日、德英之間的戰爭。因此,本質上,“二戰”和“一戰”並沒有根本的不同,仍然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

“二戰”後世界格局進一步發生改變,戰爭最直接最深刻的結果,是它大大加速了歐洲作為傳統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國與蘇聯的崛起,完成了自20世紀初便開始進行的在國際政治格局方麵的巨大變革:以歐洲大國均勢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政治格局完全被戰火所摧毀,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

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是“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並存,國際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爭取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

20世紀90年代,隨著歐洲聯盟的成立和歐元正式啟用,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冷戰結束後,日本主動參與國際事務,加快謀求政治大國地位的行動。2000年,普京出任俄羅斯總統,采取一係列務實措施,俄羅斯開始走出低穀。中國改革開放,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在國際格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日益加強。

目前,國際關係中存在著美國、日本、西歐、中國、俄羅斯五個力量中心。世界格局由兩極發展成“一超多強”。“一超”即美國,“多強”是指日本、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可以類比成一個不規則五角形,其中的一角大於其他角,美國無論經濟還是軍事力量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美國從二戰後一直保持了資本主義強國的優勢,仍將保持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中國、俄羅斯、日本、歐盟的力量均有不同的發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著各自的作用。五個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在多元化的國際格局中,各種國際力量、不同社會製度的國家可以在各方麵開展廣泛的交流、多方進行協調、多邊參與國際事務的管理、各國和各個集團間競爭共處。因此,國際體係由兩極化時期的相對封閉走向多極化時期的開放,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是曆史的進步。

世界格局多極化進程並未間斷,仍在持續地、有時迅速有時曲折地發展。多極化是一種發展趨勢,並不等於多極世界已經形成。在舊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最終定型之間,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期。

對當今的世界格局的判斷,有多種說法。

一種認為,世界走向無極化。冷戰結束後鑒於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凸現,世界多極化往往被美國竭力推行的單邊主義蒙上一層迷霧,世界似乎成了單極。美國於2007年開始陷入金融危機,對外陷於戰爭泥潭。以伊拉克戰爭為標誌,美國已從昔日獨霸型單邊主義降格為主導型單邊主義。也就是說,它還要搞單邊主義,但已不能單槍匹馬行事,而必須借助其他大國的配合。反恐是如此,防止核擴散更是如此。對此,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曾說:冷戰結束後一度形成的“單極世界”局麵已經結束,數年前流行的“超級大國”一詞業已過時,如今美國不再是超級大國,未來30年至40年內世界將進入“相對大國”時代。日本《時事解說》雙周刊曾發表題為“日益複雜的‘無極’世界”的文章,其中引證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約翰·奇普曼的話說,目前世界上“缺乏出色領導國的現象”是一種“無極的世界”;當今世界不是走向有秩序的多極化,而是走向不穩定的無極化。

一種認為,當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強”。蘇聯解體導致兩極格局終結,美國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之後,人們較多地用“一超多強”來描繪世界多極化的態勢。中國學界比較認同的看法大致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除了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而外,在政治上、經濟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程度世界影響的新的力量或力量中心——歐洲、日本和中國等,亦即兩超多強。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由“超”降入“強”之列,世界格局的架構被概括為一超多強。“一超”是一個定數,“多強”則是一個變數,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強”在逐漸增加。

一種觀點認為,當今的世界已經形成了新的格局,分成了三類國家:富國、窮國和中國。中國的作用和地位與新興市場國家不同,與發展中國家不同,和富國也不一樣,事實上是窮國和富國的結合部,一個橋梁。

也有觀點認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多極化進程並未間斷,仍在持續地、有時迅速有時曲折地發展。多極化是一種發展趨勢,並不等於多極世界已經形成。在舊的世界格局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最終定型之間,有一個較長的過渡期。基本態勢是:

其一,在一超多強架構中,“一超”美國的優勢地位在相當長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多強”與“一超”之間的差距逐漸縮小而不是擴大,但“多強”中誰也沒有達到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境界,所以還得不出超級大國不複存在的結論。

其二,“多強”的數量逐漸增多,而且必然產生於發展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集團,例如被稱作“金磚四國”和“遠景五國”中的某些成員國以及東盟(亞細安),等等。地區多極化不斷積累、上升的結果,將充實和豐富世界多極化。

關於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的世界狀況,中共十四大報告中曾作過這樣的描述:“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動的曆史時期。兩極格局已經終結,各種力量重新分化組合,世界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將是長期的、複雜的過程。”這一判斷表明,目前世界正處在從舊格局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

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伴隨中國複興的前景依稀可見,世界格局將發生新的演變,將進入一個從單極到多極的轉換期,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中國成為世界格局演變最重要變量。

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演變開始出現一些新的趨勢。有分析認為,未來30年至40年內世界將進入“相對大國”時代。

大國關係是世界多極化的重要反映。當今大國關係呈現一些新特點。第一,基於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旋律的作用,各大國幾乎無例外地對內“自強不息”,將經濟建設置於首位,以提高和壯大綜合國力;對外“競爭共處”,力求在相互關係中優化自己的處境,以贏得盡可能有利的地位。第二,大國關係因其長遠性、全麵性和多維性,無不具有一定的戰略含義。“戰略關係”“夥伴關係”而不具結盟性質,是冷戰後多極化進程中的新鮮事物,成為重建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一種過渡現象。第三,經濟因素是大國關係中首要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大國關係調整的前提是謀求、協調和平衡彼此的經濟利益。在經濟一體化和經濟互補基礎上形成的外交,也就必然帶有全方位性。第四,國際政治民主化將成為大國關係調整中的一個重要目標;反對冷戰思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將是大國關係調整中不可避免的一項長期任務。

當今世界,冷戰結束以後的世界格局,即由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對中國構成的威脅與挑戰。

對應多強——俄羅斯、中國、日本、歐盟的國際關係主導格局並沒有改變,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這是對當今世界格局總的判斷。美國雖然傷痕累累,但依然是超級大國,作為世界霸主的美國會竭力維持一極多強的格局。但當前的世界形勢,畢竟又與20世紀70年代——兩極解體、世界出現多極化趨勢有很大的不同,伴隨美國地位的削弱,“一超”與“多強”之間的差距正逐漸縮小。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變量,就是中國的崛起。

麵對中國的崛起,美國會從各個方麵打壓、鉗製、抗衡,這裏既有意識形態的因素,更有國家利益競爭的原因。走向偉大複興的中國不會謀求霸權,但客觀上對美國的霸權地位勢必構成威脅,削弱美國對世界的控製力,這也正是美國為什麼推動戰略重心由歐洲轉向亞太的原因所在。控製與反控製反複博弈,舊的均衡將被新的均衡取代,和平與發展始終是時代的主題。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伴隨中國複興的前景依稀可見,世界格局將發生新的演變,世界格局將出現一個從單極到雙極、多極的轉換期,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未來的世界,美國無疑仍然扮演重要角色。而在由若幹主要力量構成的多級格局中,中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國在多強中的地位將會進一步提升。美國看到了未來可能的圖景,這是美國真正的恐懼所在。美國正著手布局阻擋地緣政治的轉型。但曆史表明,世界格局的演變是不以某一大國的意誌為轉移的。

大國博弈主場:太平洋—南海—東北亞

世界格局演變的重心已經轉向亞洲,居於主導地位的博弈大國主要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等。大國博弈的主場則在太平洋—南海—東北亞。

以美國戰略東移為標誌,世界格局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變化期。世界格局演變的重心,正由西方向亞太轉移,世界的重心在亞太,將決定世界格局的走向,全球五大主導勢力,有四大勢力在亞太,隻有歐盟偏居一隅。如果美國不能繼續保持在亞太的傳統主導地位,那麼,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也將難保。這是令美國人最憂慮的地方。

被“遺忘”的太平洋,為什麼在美國人的眼裏突然變得如此重要,不僅要戰略東移,而且要主宰太平洋呢?大國博弈的主場為什麼說在太平洋—南海—東北亞?根本原因在於太平洋地緣政治的改變,在於中國的崛起。

世界格局的演變是與地緣政治密不可分的。近代以來,伴隨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和地緣政治的改變,大國博弈的主場主要在大西洋,世界格局的演變主要發生在歐洲,即使亞洲二戰時期也是世界格局演變的主場之一,但演變的重心一直都在歐洲,居於主導地位的博弈大國都是西方國家。那時的太平洋雖然尚在沉睡之中,封閉、落後使太平洋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即使太平洋一度成為二戰角逐的主戰場,也僅具地理意義而已,硝煙散盡的太平洋仍是一片沉寂。太平洋突然熱鬧起來,並非是恐怖主義作祟與所謂聯合打擊恐怖主義,而是中國日趨強大帶來的地緣政治的改變。

未來世界格局演變的重心將轉向亞洲,居於主導地位的博弈大國主要包括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等。大國博弈的主場則在太平洋—南海—東北亞,博弈的主要對象將在美國與中國、中國與日本、中國俄羅斯與美國日本之間展開。

雖然上述幾種居於主導地位的大國多數仍是西方國家,但由於博弈的主場在太平洋,博弈大國的矛盾聚焦點和利益交彙點都在亞洲,而中國又是亞洲最大、最重要的複興大國,對美國一極地位構成巨大挑戰,美中之間的博弈將是大國博弈的風暴眼,決定未來世界格局的演變及其走向。正因為如此,太平洋—南海—東北亞作為大國博弈的主場,其未來在博弈中局勢的發展演變,將決定、影響未來世界新格局的形成。

如果將觀察的視角僅僅局限於亞太的發展將依中美關係而動,那看到的就隻能是“太平洋世紀”的一麵。而同樣值得重視的另一麵是,亞太地區的發展大勢也在確定和規範著中美關係的未來進程,決定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塑造。

大國博弈的主場之所以說在太平洋,當然並非完全指美國戰略重心東移,環太平洋地緣政治的改變,還與二戰遺產問題、曆史民族矛盾直接有關,比如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美國與日本的安保條約、俄羅斯與日本的島嶼之爭、日本與中國的島嶼爭議,以及日本與韓國的島嶼爭端等,此外,還有印度與中國的領土爭端,菲律賓、越南等東盟國家與中國爭奪海洋權益等,美國正是通過介入這些與中國有領海爭端的國家、地區之間的矛盾,以仲裁者、保護人自居,強化其亞太存在,以達到布局亞太、抗衡中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