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
2008年對無數的中國人來說是不平靜的一年。在這樣的背景下敘說個人的情緒,該是多麼渺小。因此,雖然無數次在腦海裏構想過這篇短文的寫作,無數次在腦海裏將那些對我影響至深的人一一羅列,無數次在腦海裏設想要在何等的激情中對這段人生作一個小小的總結,但麵對黑色的鍵盤和白色的頁麵,我竟無語,我一時難以完全表達對生的新認識、對愛的新感悟和對情的新依戀。
我記得,30來年斷斷續續的求學路上,困難頗多,但一路平穩走來,因總有人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施以援助之手,今日人雖或遠或近,聯係雖或疏或密,但溫情始終存於心中。
我記得,父母生養育教之恩和兄姐手足關愛之情給了我永遠堅實的支撐,先生和稚女使我的生活永遠充滿希望與喜悅。
我記得,四川大學對我專業學習的開啟之恩,中山大學對我專業深造的引領之恩。碩研期間,陳長暢教授、馮平教授、徐俊忠教授等良師的諄諄教誨仍猶在耳。
我記得,攻博期間導師葉汝賢教授的學術旨趣和品味對我的深刻影響。導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問題十分關注,經常談及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受其影響,我的博士論文最終以馬克思主義早期中國化為研究視域,以李達唯物史觀思想為研究主題。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導師對提綱和草稿多次提出修訂意見,直至成形。在論文寫作遭遇瓶頸時,導師及時指點迷津,使我豁然開朗。求學幾年,師母更在生活上關懷備至。在導師家中,如家鄉的親情在康樂園重現。
我也記得,博士論文的寫作得到了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徐俊忠教授、王曉升教授、曠三平教授、李尚德教授、劉森林教授、徐長福教授、譚群玉教授等諸位老師的悉心指導,釋疑解惑,難以盡表。
論文的寫作還得到了李達秘書、《李達文集》編輯組成員、武漢大學出版社曾勉之老師,華中科技大學王炯華教授,武漢大學何萍教授,武漢大學雍濤教授,武漢大學檔案館餘學煜老師,廣東省社科聯李恒瑞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劉卓紅教授,廣州大學胡瀟教授給予的無私幫助和鼓勵。感謝李達研究者所提供的基礎性與文獻性的資源。
拙作的出版得到了南方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大力支持,暨南大學出版社秦誌強編輯也付出了大量辛勞,在此深致謝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今天,站在南湖煙雨樓上,滾滾紅塵撲麵而來。能有拙作告慰前輩,略有心安……
羅海瀅
2008年8月於嘉興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