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眾多學術術語一樣,“非傳統安全”一詞源自西方語境,最早出自國際安全研究領域。冷戰後的國際安全研究包含兩大趨勢:一是以軍事為主要內容的新“傳統主義”;二是將安全概念進行擴展和深化的各種非傳統視角,諸如建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批判安全理論、人的安全研究、後殖民主義和哥本哈根學派等。後者的研究視角挑戰了傳統的軍事和國家中心主義,但它們彼此在指涉對象的深化(包括“非國家”)方麵、在領域的擴展(超越軍事部門)方麵以及在對安全的理解(不僅僅是危險、威脅及緊急)方麵又各不相同。因此,也造成了非傳統安全研究內部本身的爭鳴和論爭。

近十年來,亞洲反思非傳統安全的關鍵問題有:安全分析的理論基礎以及“安全化”與“非安全化”途徑;安全分析的不同層次——國家、地區、地方與個體;超越了國家提供安全防衛的單一角色與能力,為公民提供安全與良好環境以確保其正常的生活需求;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在確保安全中的角色與作用;超越政治與軍事領域來考慮新的安全議題,如健康、環境、移民、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多元主義和經濟相互依賴等。

非傳統安全研究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引起我國一些學者的重視,之後進入決策界的視域(我國政府從2001年起正式使用“非傳統安全”一詞)。無論是中國新安全觀的形成,對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倡導和支持,亦或提出“用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安全”,非傳統安全問題正在上升為我國國家戰略構架的重要內容,因為“在人類曆史上,各國安全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絕對的,沒有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就沒有一國安全穩定”(胡錦濤語)。可以說,非傳統安全是基於人類麵臨的諸多安全問題所萌生的安全理想,任何負責任的國家、政府和相關機構、組織,甚至包括個體,必須麵對這一安全現實而有所思考和行動。

“非傳統安全與當代世界”譯叢力求通過係統的引介來從“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安全”。所選作品均為當前非傳統安全研究領域的前沿著作,是對存在於世界各國的安全概念與方法的一次多樣性的表述,希望針對非傳統安全主要問題尋求安全可能覆蓋的邊界,尋求安全政策與安全維護的可能性路徑。“用更廣闊的視野審視安全”,更廣闊的視野包含哪些方麵?如何審視新的安全問題?如何調和不同的視角?? ?依然是學界和政策界爭論不止的話題。本譯叢試圖“拋磚引玉”,引起國內學界更多的思考和興趣,建立一個非傳統安全研究者共同探討的平台,也為我國安全戰略的製定提供一些“額外”的視角和參考。

最後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浙江大學於2008年設立了非傳統安全管理二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旨在培養能在國際國內交互問題上有獨特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戰略型、複合型高端非傳統安全管理的專門人才。本譯叢便是博士點設立後的一項係統性學術嚐試,首輯譯者多為學科點的青年學者和博士生,本譯叢的編譯出版也是對青年學者及學生的培育和鞭策,萬望各界海涵並指正。

最後要感謝譯者們的辛苦勞作,感謝中國外交學院學者們為本譯叢校對工作所付出的辛勞,感謝叢書編委會專家的指導,感謝福特基金會、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對譯叢出版的資助,感謝福特基金會駐中國前任首席代表華安德教授、現任首席代表費約翰先生長期以來對非傳統安全研究給予的關注和支持。(2010年元月於求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