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路(1 / 3)

天啟二年以來,黨爭、兵災、叛亂層出不窮,整個大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奄奄一息。不過和一年前的遼東爛局相比,也就不算什麼了。那一年建奴兵攻克沈陽、遼陽,整個遼東光總兵就死了六個,丟掉了疆土千裏。當然這一切和故事的主角朱宏燚(yi)沒啥關係。對他而言,眼下最重要的是應付一場事關終身幸福的大事——會試!

九個月前,還生活在新中國光輝之下的朱宏燚,是一個發憤苦讀準備考研的中文係畢業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朱宏燚放下書本,準備玩玩遊戲換換腦子的時候,同無數穿越的前輩一樣,他被一道球形閃電送回了三百九十年前的天啟朝,投生到了一個通過鄉試的舉人身上,巧得很這人也叫朱宏燚。

還真是運氣,朱宏燚正欣喜自己不用改名換姓的時候,很快就因為這個名字有了新的煩惱。因為這個朱宏燚身份不僅僅是個舉人那麼簡單。這小子竟然是明朝宗室,雖然隻是最低一級的奉國中尉,但怎麼說也是皇親貴胄,也就是朱重八的兒子兒孫。

按說朱宏燚童鞋是山雞變鳳凰、鯉魚躍龍門了。可熟讀史書的他卻知道給老朱哥做孫子可不是一件好事。雖然老朱心疼兒孫,特意下旨給所有的兒孫都安排了鐵飯碗(爵位),而且俸祿還很優厚,哪怕是最低檔次的奉國中尉每一年也有兩百石大米。要是親王、郡王什麼的,幾千石,甚至上萬石也是有可能地。

可朱家食堂的小灶也不是那麼好吃地,也不是人人都能吃飽地。畢竟國家財政收入是有限的,而老朱的兒孫繁衍得又太快,到了明末,朱家的這些窮親戚多得實在是讓人崩潰。

有明一代,老朱的子孫們封為親王的83人,除了年幼殤亡未能確定封地的,一共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五十個親王府。封為郡王至奉國中尉的,則多得不可勝數。比如晉王係慶成王朱濟炫一支,為天下之最,生的兒子更多達百人,除長子世襲封王外,其餘99人都封鎮國將軍。每次家族聚會,父兄之間竟不能盡識。

如此高的生殖能力,使得明朝宗室的人口成幾何級數不斷增加、膨脹。據史籍記載,明朝洪武年間,明宗室人口才58人。到了永樂年間,30年左右增加1倍,達到127人。而在嘉靖八年,玉牒中所載的宗室人口達8203人,100年間增加6倍。嘉靖三十二年又增加約1.5倍,達17661人。嘉靖年間,僅河南地區便有親王5人,郡王80人,將軍、中尉、郡主、縣主、縣君等共1890人,為天下之最。

但僅過16年,隆慶三年的親王、郡王、將軍、中尉以及未名未封者,共計二萬八千四百九十一人,這還不包括皇族中的公主、郡主、縣主、鄉主。再過26年,到明萬曆二十三年,載於玉牒的宗室人口就達到十五萬七千餘人。

人多了大鍋飯就不好吃,隨著人口的暴增,國家也負擔不起(畢竟明朝的賦稅很低),於是同樣都是老朱的子孫,景況卻大不相同。勢力較大的親王、郡王享受著政治經濟上的特權,支係較遠的宗室卻連肚子都吃不飽,竟有活活餓死的。為啥?因為老朱嚴令禁止宗室出門打工,士農工商哪一個行當都不準幹!

如果一直執行老朱的規定,那可憐的朱宏燚恐怕要麼餓死,要麼故意犯罪去吃牢飯,不管哪一條這輩子都算是廢了。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萬曆二十三年,那位幾十年都不上朝的天子總算是做了件好事,允許宗室參加科舉,但隻有輔國中尉以下的宗室子弟才有資格。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宗室有活路,以老朱後代長期圈養的能力,參加原生態的科舉也隻有名落孫山的份。到了天啟二年,條件進一步放寬,專門為宗室設置了宗科,也就是走個後門,放鬆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