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痧”,其實就是人體內疾病在身體表麵的病理表現。
通常所說的刮痧,又稱“抓痧”或“撮痧”,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或邊緣光滑的物體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複的刮、捏、提、擠、挑,使皮膚出現片狀或點片狀淤斑或出血,以達到調整身體功能,恢複健康的生理狀態。
刮痧主要是通過尋找體表對某些疾病有特殊反應的點或腧穴,進行良性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促進血液、淋巴液的循環,使肌肉和末稍神經得到充分營養,促進全身的新陳代謝,增加人體免疫能力。
刮痧療法常用於治療夏天中暑、祛除風寒和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頭暈等症狀。刮痧最常刮拭的部位是背部、頸部、胸部和四肢。非中醫人士自己動手刮痧時,可以沿著頸部兩側刮,或從第七頸椎沿脊椎從上向下刮至第五腰椎為止,即由上往下,順著頸、肩、背刮下來,或沿著肋間向外側斜刮,切記不要左右來回隨便亂刮,以免去病不成,反而引起不良反應。
589.人體有多少個穴位
人體中,“正經”的經絡有12條(實際上,按左右對稱算,共有24條)。另外,人體的正麵、背麵各有一條特殊經絡,縱貫全身。身體正麵中央為“任脈”,身體背麵中央為“督脈”,這14條經絡上所排列著的人體穴位,稱為“正穴”,共有365處。
除了正穴之外,身體的其他的地方也有穴位。經絡以外的人體穴道,稱為“奇穴”,後來又陸續發現了“新穴”,這些穴道若全算上,人體穴位的總數遠超過1000個。
590.中醫中的“火氣”和“寒氣”分別指什麼
按中醫的說法,“火氣”與“寒氣”屬於八綱辨證中的寒證和熱證。
所謂八綱,即指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類證候。
八綱辨證的主要意義是:疾病的表現盡管極其複雜,但基本上可以用八綱來加以歸納,按其類別、病位、性質及邪正盛衰,分別歸屬於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八個證候。其中陰陽又可概括其他六綱,即表、熱、實證為陽;裏、虛、寒證為陰,故陰陽又是八綱中的總綱。
寒證,是指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具體地說,寒證是指一組有寒象的症狀和體征的證候,包括表寒、裏寒、虛寒、實寒。各類寒證證候表現不盡一致,一般表現為陽氣溫化不足,有惡寒喜暖,麵色白,肢冷踡臥,口淡不渴,痰、涎、涕、便清稀,舌淡苔潤,脈遲或緊等症狀。而按中醫理論分析,寒症是陽氣不足或陰寒獨盛,不能溫煦形體,故見諸寒象;陽虛氣不化水,所以有“諸寒水液,澄澈清冷”之征。
熱證是指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具體地說,熱證是指一組有熱象的症狀和體征的證候。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不盡一致,一般均表現為發熱、津傷不足和熱擾心神的基本特征。如惡熱喜冷,口淡喜冷飲,頂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而幹燥,脈數等。而按中醫理論分析,熱症是由於陽熱內盛,耗傷津液,故見“熱盛津虧”之征。
591.中藥藥性的“溫”、“涼”是怎麼回事
中藥有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古時也稱“四氣”。
溫熱與寒涼屬於中藥的兩類不同性質。而溫與熱,寒與涼則分別具有共同性:溫次於熱,涼次於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對於有些藥物,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詞予以區別。
藥物的寒、熱、溫、涼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從藥物作用於機體所發生的反應概括出來的。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於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於發熱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於溫性,如附子、幹薑對於腹中冷痛、脈沉無力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
在治療方麵,《神農本草經》雲:“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這些都是根據中藥藥性總結出來的基本的用藥規律。
592.為什麼人參在古代醫藥中的地位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