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秋,周恩來在作文《子輿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說孰是,能折衷言之歟》中寫道:“噩耗傳來,舉國騷然,鹹思一戰,以為背城借一之舉,破釜沉舟之計。”②

“破釜沉舟”本義是砸破飯鍋,鑿沉渡舟,比喻下定決心,不留退路。《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秦朝末年,秦將章邯率領軍隊攻打自稱趙王的趙歇,將其圍困在巨鹿城內。項羽率領軍隊渡過漳河前去救援。過河後,項羽命令士兵將船隻全部鑿沉,將鍋碗全部砸破,將軍營全部燒毀,隻帶上三天的幹糧,以此向士卒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戰鬥中士兵奮勇爭先,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項羽也真正成了諸侯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於他。

293.“投畀有北”出自何處

1945年4月,周恩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論統一戰線》的發言。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蔣介石)是想把我們都往北送,這真是‘投畀有北’。那我們就不幹,所以發生了嚴重的爭論。”①

“投畀有北”本義是放逐到北方荒涼之地。《詩經·小雅·巷伯》記載:“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這段話的意思是:造謠誣陷的人啊,是誰教你昧良心?將那造謠誣陷的人,丟到荒山喂豺狼虎豹吧。如果豺狼虎豹不肯吃他,就將他放逐到北方寒冷荒涼的地方去吧。如果荒涼的北方不收留他,就將他交給老天來懲罰吧。全詩表達了對造謠誣陷者的痛恨,得到曆代蒙冤受屈者強烈的共鳴。

294.“聞雞起舞”和哪位古人有關

1914年,周恩來在作文《一生之計在於勤論》中寫道:“聞雞鳴而起舞,無忘雪恥之誌。”②

“聞雞起舞”本義是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比喻有誌報國的人及時奮發,出自《晉書·祖逖傳》。東晉範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誌向,曾與好友劉琨同寢。夜半時,祖逖聽到雞鳴,就踢醒劉琨,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不這樣想,半夜聽見雞叫是件好事啊,咱們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兩人都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文韜武略。

295.因為“恥食周粟”而餓死於首陽山的古人是誰

1915年,周恩來在作文《伯夷叔齊餓於首陽山論》中寫道:“首陽餓死,豈無故哉!恥食周粟,正所表其清也,而後人非之,真一孔之見也。”①

因為“恥食周粟“而餓死的古人是商朝末年的伯夷和叔齊。據《史記·伯夷列傳》記載,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兒子。相傳孤竹君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

他們隱居在渤海之濱,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於是相約到周國去。途中,他們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棺材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是孝嗎?以臣子身份討伐君主,這能算是仁嗎?”武王身邊的隨從要殺掉他們,被統軍大臣薑尚製止了。周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因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西),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後來餓死在首陽山中。

296.“悟己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什麼意思

1989年12月6日,江澤民在會見英國首相特使、首相外事顧問柯利達時談到,“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有句名言:‘悟己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我同意撒切爾夫人的話,要往前看。”②

“悟己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大意是,我悔悟過去的錯誤不可挽回,但堅信在未來的歲月中可以彌補。

《歸去來兮辭》作於陶淵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歸隱後的生活狀態和內心感受,反映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表現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誌向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樂天安命的思想。

297.《增廣賢文》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1998年7月21日,江澤民在中央軍委常務會議上作了《領導幹部要帶頭樹立好的家風》的講話。講話中提到:“注重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這方麵,我們的先人留下了許多好的思想和做法。在《三字經》、《增廣賢文》以及《顏氏家訓》等家教家風典籍中,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義。”①

《增廣賢文》為古代兒童啟蒙書目,是民間創作的結晶,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增廣賢文》成書於明朝萬曆之前,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形成現在的內容。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製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該書語句流暢易懂,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