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什麼時候起隻有皇帝能穿黃色衣服
黃色在五方(東、南、中、西、北)當中屬於“中”,所以,古人把黃色看成中央正色。曆史上第一個將黃色作為朝服之色的皇帝是漢文帝劉恒。
在唐朝以前,黃色並不是皇帝的專用色,普通人也可以使用。例如,隋朝士卒的服裝就為黃色。到了唐朝,人們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因為“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唐朝對黃色進行了細分,赤黃(赭黃)被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色,而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其他黃色的衣服,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因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又規定官民的服裝一律不得使用黃色。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曆代封建統治者的專用色,一直持續到清朝。
2.清朝的黃馬褂有幾類
“馬褂”,亦稱為“行褂”,是清朝官員外出時所穿的一種製服。為方便騎射,馬褂的身長隻及股,袖長至肘。
清朝的黃馬褂有三類:
第一類黃馬褂叫“行職褂子”。這種黃馬褂沒有花紋、圖案,是皇帝出行時,隨行大臣及侍衛為給皇帝壯行色而穿,其他時候不得使用。
第二類黃馬褂是皇帝圍獵、校射時所賞賜的,所以被稱為“行圍褂子”。清朝皇帝每年都會舉行狩獵活動,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的隨從,可能得到皇帝賞賜的黃馬褂。這種褂子隻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
最後一類黃馬褂是因特殊功勳而得到的獎賞。這種褂子又被稱為“武功褂子”,得賞者可以在任何隆重的場合穿著。這樣的馬褂才是我們所熟知的“賜穿黃馬褂”。
3.為什麼古代把爭奪天下稱為“逐鹿”或“問鼎”
“逐鹿”一詞最早見於兵書《六韜》。文中太公謂文王曰:“取天下若逐野鹿,而天下共分其肉。”《史記·淮陰侯列傳》也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的語句,所以“逐鹿”就成了爭奪天下的代名詞。
傳說禹鑄有九鼎,傳夏、商、周三代,所以九鼎就成為最高權力的象征。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為討伐外族入侵者,率軍來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陽,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去勞軍。楚莊王有一統天下之心,便向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看出了楚莊王的野心,便說:“政德清明,鼎雖小而重;國君無道,鼎就算大,分量也輕。周王朝執鼎中原,權力天賜,其餘諸侯不應當詢問鼎的輕重。”後人遂將圖謀篡奪王位稱為“問鼎”。
現在,“逐鹿”和“問鼎”通常比喻通過競爭贏得某一榮譽或利益。
4.在古代,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稱臣納貢的現象
第一種情況是小國向大國稱臣納貢。小國稱臣納貢是為了表示對大國的臣服與敬畏,從而保證領土的安全和政權的合法性。大國出於國防安全、經濟利益或文化差異的考慮,寧與小國保持附屬關係,而不願接納小國為自己的疆域。
這種形式的稱臣納貢,小國不存在經濟上被剝削的情況,因為小國從大國那裏得到的賞賜通常高於自己對大國的進貢。
第二種是以稱臣納貢為手段達到通商的目的。曆史上不少遊牧民族和外國商人,為了獲得必需的物資或增加貿易量,往往會以進貢為手段,換取中原王朝的賞賜、免稅特權或進出口的特許證。
之所以要采用稱臣納貢的形式,是因為正常的貿易經常被禁止或者得不到合法的保護。稱臣進貢不僅迎合了中原統治者的自大心理,而且有厚利可圖。這種稱臣納貢不一定是國家行為,更不能說明這些國家都成了中原王朝的屬國。
還有一種情況則純粹是中原統治者的一相情願:對方完全是以平等身份派來的外交使節或貿易代表,中原王朝卻非要稱之為朝貢。如鴉片戰爭前來中國的西方使節幾乎沒有不被稱為“進貢”、“朝貢”、“請封”的,但實際上當時的葡萄牙、英國、意大利等國都是以平等甚至更高一等的身份來麵見清朝皇帝的。
5.古代哪些職位相當於宰相
“宰”即主宰。商朝時,宰相為管理天子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意為相禮之人,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盡管現代人通常用宰相稱呼古代的最高行政長官,但隻有遼代以宰相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最高行政長官的官名五花八門,而職權大小也有很大差異。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漢朝與秦朝相仿,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直到漢獻帝時,才複置丞相,由曹操擔任。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隋朝定三省製,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唐朝高宗後,隻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元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製度遂廢。明成祖朱棣因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清沿明製,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時期,習慣上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