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6年類別:傳統醫藥

地區:中央編號:Ⅸ-1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中醫科學院

在遠古黃帝、岐伯時代,就已經有了中醫生命和疾病的相關知識,那時有詳細記載的著作是《黃帝內經》,這一標誌的形成離現在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是基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的認識人體生命現象和疾病規律的一種醫學知識。

《本草綱目》片段

中醫生命與疾病知識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疾病與證候、病因病機、辨證、治則治法、五運六氣等內容。

古時候的醫家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生命活動,以及人與自然、社會等外界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陰陽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陰陽失調則導致疾病的發生變化。

五行學說認為人體與自然界、人體各部分之間都有著必然的聯係,了解這些知識有助於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並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

髒象是人體重要的生命現象,主要包括五髒、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精、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有聯絡全身的作用。經絡係統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絡脈等,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疾病的基礎,也是針灸、推拿等療法的重要理論依據。

病因是研究疾病發生原因和條件的學說,包括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和飲食勞倦等。

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學說。

辨證論治是運用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將診察結果加以分析、綜合得出結論,確立治療的原則。

治則治法是治療疾病時,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則與方法,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治療規律,主要有調整陰陽、扶正祛邪、標本緩急,以及因人、因時、因地製宜等。

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物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影響的係統知識。

對不同疾病的認識,中醫學中有著獨特的理論與方法。醫家認為,一個人的疾病發生是正消邪長的表現。《黃帝內經》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疾病觀。《傷寒雜病論》等早期文獻中記載了大量對疾病的認識。隋代的《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67門1720種病症。

中醫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是一切中醫學知識的核心。了解這些知識點,對於中醫養生、診法、療法、方劑、中藥、針灸及臨床實踐等各個環節都能發揮指導作用。但是,受西方醫學的衝擊,越來越少的人會關注這些知識,導致能夠理解和傳承這一知識的人日漸減少。目前正麵臨保存與發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