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後記(1 / 1)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加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國人對民族的自信心日益增強。當今形勢告訴我們,那個影響中國人百有餘年的民族虛無主義的陰影已經漸漸從我們民族的心目中淡出。當今形勢同時還告訴我們,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新文化建設的時代開始了。盡管這一天來得太艱難,太長久,我們付出的代價太沉重。

位卑未敢忘憂國。在20多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學的教學、研究生涯中,我一直在關注文化反思與建設的問題。作為一得之見,先後出版了幾種個人專著,並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和幾位朋友合作編寫了《中國文化概論》、《中國文化論綱》等幾本高等學校教材。欣逢盛世,又趕上出版界老朋友玉明先生轉達廣西師大出版社的美意,希望我再寫一本文化學著作,加盟該社的“漩渦·文化係列”。於是,心存感動,日夜兼程,頗有“三更燈火五更雞”的體會。終於有了這本書的問世。

本書凝聚了我近年來研究文化學的心得和文化建設的思考。各章從不同的文化門類出發,以原型理論為核心方法,觀照並揭示中國文化演變的諸種現象,為了可讀,寫得有點散文化。第十二章回顧中國文化選擇的過程,探討中國文化重建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則使全書結束在凝重的思考之中。

本書也是探索中國文化演進與建設的嚐試,是文化建設道路上的一塊鋪路石子。我們懷著“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期許,我們做著“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工作。文化重建,任重道遠。區區一介書生,無才無力補天。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也算是寸草報春暉的一片赤子之心吧。

在本書問世之際,特別感謝陳路、馬銘建、李霞同誌幫忙整理圖片,感謝玉明、吳道如同誌為此書出版所做的辛苦的編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