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古文明的起始開端之謎(1 / 1)

按照傳統的觀點,夏王朝的建立是中華文明的開始,夏文化的代表是二裏頭文化.但科學家經測定發現二裏頭文化隻有300年的曆史。

根據文獻記載,夏朝有14代,有400多年曆史,那麼早期夏文化在哪裏?而後來的商朝5次遷都,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搞清楚。

“這就是曆史留給我們的一個謎團,探源工程就是要找出它的謎底。”北京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謙教授說。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已經整理出一個較為清晰而符合規律的發展序列。但也不乏斷緣和缺環之處,一些文明的形成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段空白,一個待解的謎團。

“啟動探源工程,一個原因是這麼多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需要總結;另一個原因是我們試圖通過多學科的綜合來回答中華文明是怎麼樣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機製又是什麼?”文明探源工程的總協調入王巍說。

“探源工程要回答幾個問題,中華文明是本土的還是外來的;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還是一元的;文明化的過程是什麼樣的軌跡;中華文明的特點以及和其他文明的區別;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是什麼樣的位置。”李伯謙教授說。

探源工程的預研究已經啟動,研究點選擇在河南西部到山西南部,而時間點主要集中在距今5000~4000年前,這正是傳說中的五帝時期。

中國古代文獻一般是把黃帝、炎帝作為中華文明開化的肇始,國內外華人也都將黃帝和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但文獻中對於黃帝和炎帝乃至堯舜禹時期的記載非常簡略,目前尚難以將其視為信史。

因此從考古學上探索黃帝、炎帝時期至夏商周時期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文明的起源是有血有肉的,它形成發展的曆史是豐富多彩的,並為中華文明史掀開了無比重要的開篇。

從奴隸社會起,天文學和曆法已經開始在中國發展起來。中國有古代社會最豐富最係統的天象觀測記錄。

《夏小正》一書,相傳就是夏朝的曆法,也就是現在的農曆。竹書紀年中載有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流星雨的記錄。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月食等的天象記載。當時已經采用幹支紀日法。兩周以後,已經把黃道附近的星座區分為28宿。

公元前613年有了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中國在商代關於“數的概念”已經相當完整,已有複位數和十進位的數法,最大的數目是3萬。當時已能進行一般的算術運算,繪製比較複雜的幾何圖形。醫學在奴隸社會初步發展起來。

中國商代的巫鹹和巫彭等就曾經到靈山采藥為人治病。當時已經有食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和獸醫。

考古人員在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的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發掘出15間在地下沉睡了4500多年的紅燒土排房。專家說這是中國到目前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史前建築遺存。

這些房屋麵積從2平方米到20多平方米不等,總長度達75米,並與以前發掘的排房相對接,形成了一個宏大的整體格局。

中國建築學會會長楊鴻勳說:“尉遲寺遺址的重要遺跡就是這個房子,這麼大麵積,保存比較好的,這在國內是不多的。”

考古人員分析,這些紅燒土排房不但是一次性建成的,而且有可能因為自然災害或戰爭,整個村莊又一次性地被遺棄,從而使遺址保存得如此完整。

據考古人員介紹,紅燒土房是史前人類最豪華的住宅,它的製作工藝相當複雜,先用粗木和泥土混合物搭建出牆體和屋頂,再用火烘烤,直至整個房屋變成紅色。這樣的房屋冬暖夏涼,堅固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