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焜耀中外永現輝華的法門寺地宮唐代文物(代序)(1 / 3)

韓偉

法門寺唐代地宮的發掘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可是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卻與日俱增,愈來愈重。這主要是因為20年來,法門寺博物館作為陝西西線旅遊的龍頭單位,在建設文化強省及傳承中華古老文明過程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一批意氣風發、熱愛法門寺文物考古工作的年輕人,經過20年的艱苦曆練,取得了累累碩果。值此法門寺博物館建館20周年大慶之際,在全國人民通過各種形式隆重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喜慶氣氛中,欣聞法門寺博物館決定創辦《法門寺博物館論叢》,作為當年負責法門寺地宮考古發掘工作的當事人,我深切地感到,法門寺文物考古研究,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誠如季羨林先生預言:“同敦煌學一樣,研究法門寺文物,將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距西安120公裏。據文獻記載,法門寺創建於東漢桓、靈之間(公元2世紀中期),經北魏、北周而弘盛於唐代,為安置釋迦牟尼真身指骨的著名寺院。

唐代曾多次開啟法門寺的地宮供養佛骨。唐高宗、武則天女皇、中宗、肅宗、德宗、憲宗諸朝,均曾延請舍利於禁中。帝後侍奉香燈後,就送至京城各大寺院供人瞻禮。最後一次迎奉發生在懿、僖二宗之際,不僅重修了被武宗搗毀的地宮,而且賜賞了大量金銀寶器及供養道具。

1981年8月24日,法門寺明十三級真身寶塔,因曆代地震及淫雨等原因,突然倒毀。此事在國內外佛教界引起很大震驚。一些國外佛教大德曾致電探詢何日重建真身寶塔。陝西省政府於1986年作出了重建的決定。為配合這一工程,省、市、縣三級考古文物部門抽調專人組成考古隊,對塔基進行科學地發掘清理,陸續發現了明代環形基槽,以及唐代以青石砌邊的方形夯土塔基。1987年4月3日,考古隊在塔基的正中部位,發現了唐懿宗李漼鹹通十四年(873)建造的地宮後室之漢白玉藻井蓋,揭開了當代中國考古最輝煌的一頁。

法門寺地宮總長為21.12米,總麵積達到31.48平方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後室、秘龕七部分組成。從鹹通十五年(874)正月初四封閉後,從未開啟。地宮內所有文物均是1113年前放入的。因地震及塔體壓力,地宮石頂及石壁破裂嚴重,地麵鋪石亦拱起,許多文物被砸損。長期漏水透氣,其中有機質文物保存現狀極差。除了中國文物保護專家在剛出土時進行了大量保護除黴工作外,大量的絲綢織物,目前正由德國專家著手揭取修複。

地宮中大批珍貴文物的出土,是唐代考古空前重大的發現。這批文物的顯著特點是:高等級的文物多,佛教供養器多,新出現的器形多,器物上的鏨文多,佛指舍利多,玻璃器皿多,秘色瓷多,絲綢織物多。尤其是在隧道中出土了《大唐鹹通啟送岐陽真身誌文碑》及《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賬碑》兩通碑石,對了解地宮沿革、勘校文物名稱及數量,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除佛骨外,出土金銀器121件(組),琉璃器20件,珍珠寶石等400件(顆),瓷器16件,石質文物12件,漆木器、鐵器、雜器20多件,大批絲織品待揭取整理後才可知其具體件數。

法門寺地宮發現四枚佛指舍利。佛是指釋迦牟尼,佛骨在佛教經典中被稱為舍利。釋迦牟尼(前565-前485)80歲那年圓寂。火化後,他的遺骨舍利被分成8份,為天竺8個國家建塔供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把這些舍利塔打開,分送到世界各地供養。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二十三年“禁不得祠”,“不得”者,佛陀之天竺音譯,則完全有可能在始皇時代傳入佛之舍利。而印度本土在13世紀因伊斯蘭勢力進入,佛教基本消失,舍利保存情況不明,因之,法門寺這幾枚佛指舍利就尤顯得珍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