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博物館籌建之始,即決定編纂《敦煌陽關玉門關論文選萃》,以反映敦煌、陽關、玉門關及漢長城研究的進展情況,展示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既為專家學者提供精萃便捷的參考,又為廣大讀者提供敦煌相關知識的係統性讀物,從而宣傳敦煌曆史文化勝跡,宏揚敦煌優秀傳統文化。紀氏永元、忠元兄弟,親承其事,共襄編務,從普查資料入手,多方撿擇,慎重去取。選出目錄後,曾多方征求意見,幾經增刪,方始敲定。全書清樣打出後,編者細心勘讀,兼請多人參校,改正不少錯誤,其中既有原刊本的誤排漏校,也有作者的筆誤或偶而疏失。對於可以確認屬於誤排漏校者,一般徑作改正,至於疑為作者筆誤或疏失之處者,則盡可能與作者聯係溝通,予以改正或加注說明。如今呈現讀者麵前的各篇,皆經精校細勘,較原刊本有過之無不及,足以取信讀者,於作者亦頗有彌憾之功從選文可見,敦煌、陽關、玉門關、漢長城及絲綢之路方麵的研究,六十多年來持續不衰而後來彌盛;成果踵出,卓見紛呈。既標示了研究者之踴躍以赴,亦呈現出收獲之迭積累新。敦煌、陽關、玉門關及絲路通流之盛,去今千年以遠,昔時故跡,或隱或沒;古人親見,今多茫然,故後人事須探求。而見仁見智,難免歧異,是以所百頗有異同。且以陽關、玉門關為例,二關因何而建,建於何年,故址何在,後世有無遷徙,遷徙何處等等,這一連串的問題既不可回避,自須加以探討。研究者從浩瀚的古代載記中搜尋線索,推敲琢磨,你得一鱗,我獲一爪,各據所得,建言立論。雖張說象耳,李言象腿,所見不同,甚至彼此抵牾,但參互取舍,終可漸近全象。本集所選諸文,共識不少,異說亦多,從同有之,別見時出。這一現象,正生動地反映了探討風氣之開放,研究景況之熱烈。蓋編輯選集,並非進行學術評判,不可執一家之說以為去取,而應持客觀立場,反映實際狀況。所能作到的,隻能是從不同觀點的文章中選擇各具代表性的作品。百花齊放,一方顯萬紫千紅;百川奔流,乃知水土豐厚。這本選集,就是本著這種全景式展示的原則進行編選的。這種全景式展示的作法,既可以使讀者一覽眾山,全麵知情,當然也就開闊了讀者的視野,不至坐丼觀天,有助於讀者在把握全象的基礎上,參互比較,激發思考,作出各自的判斷。
筆者曾經看過一本所謂的“選集”,持一偏之見,張所愜之言,消弭了競事探討的生機,徒示人以萬馬齊喑的蕭條。《敦煌陽關玉門關論文選萃》卻是另一種氣派,它以反映研究進程之實況、有利於促進研究工作之進展為指歸,務求積累更多的成果,吸引更多的關注,全麵反映研究動態,展示研究工作的波瀾壯闊。故凡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者,乃不沒其善,兼收並蓄。語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吾於《敦煌陽關玉門關論文選萃》,亦有是目焉。
敦煌學是當今世界顯學,而敦煌、陽關、玉門關及漢長城亦名傳千古,事係眾望。敦煌一偏之地而涵煦眾多的曆史文化名跡,更誕生如此一宗世界性之顯學,為我國之榮耀,敦煌的驕傲!蓋亦靈秀之所鍾毓,浩然之所滂沛也。隻此一部選集,固不足以概其地理人文之勝,亦不足盡覽其研究之盛,然而,投石當起層浪,先導以啟來追,《敦煌陽關玉門關論文選萃》的編輯出版,必將對敦煌、陽關、玉門關及漢長城的探討研究,鼓風加力,踵事增華,進一步激勵研究工作邁向縱深。在祝賀是《選萃》為宏揚敦煌文明作出貢獻的同時,餘複肢望於續選、再選之踵繼迭出,與敦煌陽關玉門關協進不歇,一同走向未來!
李正宇識於蘭州
二〇〇三年六月一日
敦煌錦繡大地生機盎然,迎來了新世紀的又一個春天。陽關博物館在古陽關的荒灘上拔地而起,落成開館,《敦煌陽關玉門關論文選萃》也與讀者見麵了。我們為此感到無比喜悅和振奮。
還在陽關博物館籌建階段,我們就設想,為配合博物館建成開館,要編輯出版幾本資料,這本論文集即是其中的選項之一。當時主要出於兩點考慮:一是陽關和玉門關曆史上起過重要作用,近百年來幾代學人不斷進行研究,積累了豐富成果,但所發表的論著零散,既不利於科研成果(尤其是近20年湧現出的大批成果)的有效傳播,也有礙新世紀兩關研究工作的深入展開;二是敦煌雖為世界曆史文化名城,但在向往敦煌、熱愛敦煌,包括身在敦煌的人群中,對敦煌曆史文化遺存之豐厚珍貴,對敦煌文化內涵之博大精深,大多數人恐怕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甚至僅限於皮毛。因而需要繼續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傳敦煌,進一步激發人們研究敦煌、傳承文明、再創輝煌的熱情和動力。基於上述認識,這本論文集應當精選各個時期兩關研究中學術性、資料性強的代表性作品,為今天兩關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一本便捷的參考書。同時,還應當選收一批關於敦煌和敦煌學的論文,它們既是兩關研究的背景資料和相關資料,又可以作為廣大讀者了解和認識陽關、玉門關、敦煌、絲綢之路、敦煌學的必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