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9章 20世紀敦煌漢文摩尼教寫本研究述評(3)(3 / 3)

年文庫民族卷》第3冊,第342-349頁)49.《敦煌石窟中的(觀無量壽經變相)》,《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國際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編》,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第215-246頁(收人《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考古卷》第2冊,第388-406頁)50.《伯3718(李府君邈真讚)有關問題考》,《敦煌研究》1991年第1期,第69-76頁51.《莫高窟的緣起說話畫》,《敦煌藝術圖典》(林葆堯主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第618-629頁52.《跋伯3931號卷甘州回鶻致中原王朝兩(表本)》,《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第20-29頁53.《伯2155(曹元忠致甘州回鶻可汗狀)時代考》,《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第27-32頁54.《莫髙窟296窟(佛說諸德福田經變)研究》,《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第100-107頁55.《西夏占據沙州時間之我見》,《敦煌學輯刊》1991年第2期,第37-42頁(收入《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曆史卷》第1冊,第545-553頁)56.《敦煌莫高窟296窟(須闍提故事)研究》,《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第1-10頁(收入《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考古卷》第3冊,第52-61頁)57.《日本文殊五尊像研究》,《博古研究》(日本)1994年第1期58.《唐朝傑出外交活動家王玄策史跡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第17-32頁59.《甘州回鶻與北宋的交通》,《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第41-54頁60.《試論瓜沙曹氏與甘州回鶺之關係》,《1990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史地語文編》,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第98-117頁61.《從觀音菩薩造形談佛教中國化》(與孫曉崗合作),《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第7-15頁62.《(道德經譯)唐為梵考——試談對玄奘大師的一點批評》,《北朝研究》1995年第1期,第67-73頁63.《曰本佛教t中國佛教仍關係》,《博古研究》(日本)1995年第9號,第14-24頁64.《(佛說報父母恩重經)版本研究》,《段文傑敦煌研究五十年紀念文集》,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第239-249頁65.《日本奈良市藥師寺佛足跡石有關問題的研究》(與孫曉崗合著),《考古文物研究——紀念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成立四十周年文集——1956-1996》,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436-447頁66.《中國新樣文殊與日本文殊三尊五尊像之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第44-58頁67.《大足寶頂與敦煌莫高窟一佛說父母恩重經變相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第57-68頁68.《四川地區文殊菩薩信仰述論》,《敦煌研究》1997年第4期,第73-91頁69.《山東成武白浮圖村(父母恩重經)碑校記》,《敦煌研究》1997年第2期,第128-133頁70.《唐敕使王玄策使印度路線再考》,《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2期,85-104頁71.《成武本(佛說父母恩重經)之意義》,《北京圖書館館刊》1998年第3期,第80-81、24頁72.《儒釋孝道說的比較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第1-11頁73.《唐初中國和尼泊爾王國的交通》,《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第100-109頁74.《唐初中尼交通四題》,《中國藏學》2000年第4期,第64-74頁75.《王玄策在中西交通中的貢獻》,《98法門寺唐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陝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41-6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