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五章 時空定格歲月定影(1 / 3)

說起北侖的老照相館,錦雲、新華、光華、積善堂、北侖等這些店名,上了年紀的人一定不會陌生。作為曾經的時尚中心,這些老式照相館用影像記錄了北侖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記錄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如今,雖然它們已經消失在北侖的街頭,但它們的過去依舊留存在北侖人的心底裏。

上世紀70年代末,新碶最好的照相館叫北侖照相館

找老店,去老街。上午10點左右,走進新碶西街,耳邊頓時傳來摩托車、電瓶車與汽車彼此爭道互鳴的喇叭聲,煞是熱鬧。聽上一代北侖人講,西街又叫老街,曾經是新碶最繁華的街區。

上世紀80年代前後,這裏百貨商店、照相館、飯館、服裝店等店鋪林立,吃喝玩樂,什麼都有,引領著北侖的時尚潮流。現在這裏冷清了不少,大多數商鋪也因店主疏於打理而顯得“黯然失色”。

然而,有一塊嶄新的招牌,以它鮮亮的色彩,吸引了過往人們的眼球:深藍的底色、五顏六色的煙花點綴、白色的大字。順著招牌的指引,記者拐進了街邊的小巷,找到了這家“阿六照相館”:店鋪麵積隻有二三十平方米,分成接待和拍攝兩塊區域,擺放著相機、相片、照明燈、小木馬、絨毛玩具等器械和道具,裝修簡約而充滿童趣。

店主叫周和康,在家中排行第六,人稱“阿六師傅”,是一個沉穩又不失熱情的中年攝影師,經營這家店已近二十年。問及目前的經營情況,他笑了笑說,照相館的主要業務是拍家庭照、兒童照和證件照,這兩年數碼相機普及了,業務量明顯減少。

“想當年,我在照相館當攝影師,一到過年,門口肯定排隊。”周和康邊說,邊將記者一行領到了老街與東碶路的交彙處:那裏有一幢兩層小樓,外牆裝飾已經發黑,底層是幾家略顯淩亂的小店。拾階而上,向左略拐,便看到一家台球房。他告訴記者,70年代末,這裏曾是北侖照相館,“是當時新碶最好的照相館”,裏裏外外的布置是他的叔叔周夢星設計的。

那時,館裏配有一台笨重而古老的黑白座機。機身常年用一塊一麵紅一麵黑的厚布罩著,底部安裝有四個小滑輪,可以自由移動,用來對焦。“長得和我那老寶貝一模一樣。”他狡黠地眨了眨眼,帶著記者回到“阿六照相館”的庫房,一臉神秘地揭開角落裏的一塊黑布,一台老式座機赫然在目。

“這是暗盒,這裏裝鏡頭,這橡膠皮球是用來控製快門的。”周和康忙前忙後地將相機推到房間中央,興致勃勃地演示起當年拍照的情景。他把這台從1991年起就一直陪伴著自己的座機稱為“老朋友”,言語間透露出一股親昵。在離黑白座機不遠的地方,3盞看上去和它一樣古老的光源燈,也啞然地擁擠在一旁。“舍不得扔哪,都是老夥計了。”他邊說邊擺弄了兩下暗盒。

照相隻是副業,開照相館的人有的會修鍾表、鑲牙齒,甚至還賣橘子

周和康出身攝影世家。“我的爺爺、父親、叔叔都是搞攝影的。”他扳著手指說,自己算是傳承家業,不過,對於北侖當地照相館的起源,他坦言“真說不清”,隻知道過去大家想拍一張類似全家福的照片,通常會到柴橋、大碶、新碶等地的照相館,“1958年我去寧波做工,工會證上的照片就是在這裏拍的。”現年85歲的柴橋街道洪嶴村村民李明康將記者領到柴橋老街老柴橋邊上的一間商鋪前,商鋪門口豎著一塊泛黃的招牌,上麵刻著“柴橋照相館”五個大字。店主叫鄭裕榮,1972年進入該照相館工作。在他的記憶中,柴橋最早的照相館應該出現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叫新華照相館,具體情況我也不清楚,隻是聽老一輩人講起過。”

那麼,北侖最早的照相館究竟在哪裏呢?經多方打探後,目前能夠追溯到的便是上世紀30年代初,大碶下街頭那家不知名字的照相館。它位於新新商店二樓,主人名叫楊信偉,慈溪人,除了照相館和商店,還經營著一家錢莊。

據了解,那時候的照相館裏還沒有令人炫目的仿真道具和專業器材,沒有各種花色的背景布,也沒有營造舞台氣氛的人造燈光。相機和衝印設備缺乏今天這樣簡練的精巧設計,而且還全是手動,相當容易出岔子。陳列櫥窗隻有幾張黑白的照片。不過,看著攝影師從房頂天窗灑落的自然光中捕捉微妙的光影變化,倒也足以使顧客們興奮和好奇。

與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照相館不同,自開業之日起,這裏的攝影師便將鏡頭對準了普通老百姓,證件照和全家福是最常見的兩種服務。不過,舊時的人們,尤其是老人對這種陌生的龐然大物並沒有什麼好印象,甚至一度流傳著照相會收人魂魄的說法。前來光顧照相館的人也不多,經常是兩三天才有一個客人,生意蕭條。大多數照相館不得不采用“兼項經營”的辦法來擺脫這種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