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醫者父母心(1 / 2)

在柴橋街道方家橋,有一位86歲的老中醫,他叫丁良翰。他的名字和醫術,在北侖可謂家喻戶曉。

“丁良翰,地方名醫呀!他治瘡毒可厲害了。”“我小時候生病,都是去找丁醫生的。”“丁老醫術很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難不倒他的。”在采訪中,記者總能聽到這樣的話。區第二人民醫院院長周舜輝說:“丁良翰的醫術在柴橋乃至全北侖都很有口碑。他的一個徒弟還在我們醫院上班呢。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疑難雜症還是會去請教他。”

輟學回家拜名醫。

1923年,丁良翰出生於春曉三山海口村的一個大家族。

家裏四世同堂。作為長房長孫,家裏一直對丁良翰寄予厚望,要求也特別嚴格。丁良翰沒有讓家裏失望,193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上海澄衷初級中學,期間還因成績優異跳了一級。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丁良翰不得不輟學回到三山海口村老家。丁良翰的父親也因戰爭的爆發從上海失業回家了。

父親的失業,使這個家境原本還算寬裕的家庭一下子陷入了拮據。為了維持生計,父親開了一家雜貨店,靠賣些小東西維持生計。丁良翰則跟著村裏的一位前清舉人學習古文。沒多久,父親被村裏一戶人家雇請去幫忙管賬,管理雜貨店的任務就落到了丁良翰的身上。

年輕的丁良翰對經商一點興趣都沒有,於是萌發了要出去找工作的念頭。當時由於戰爭爆發,條件艱苦,很多人生病了沒錢去醫院而一直拖著。丁良翰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爺爺便提議他去學醫。不久,外婆因肺結核去世了,丁良翰學醫的念頭更加堅定了。

1940年,18歲的丁良翰拜到當時鄞縣中醫外科名醫黃國興門下,開始了他的學醫生涯。學醫的第四年,丁良翰就能替老師出診醫治病人了。同年,22歲的他在老家三山海口村開了一家診所,開始獨立行醫。與此同時,他還每周一次,徒步到鄞縣東吳坐堂門診。

諸多門類都通曉。

在行醫過程中,丁良翰發現西醫的麻醉藥劑、消炎藥、消毒劑等的功效是中醫很多藥不能比的。丁良翰說:“既然當了醫生,我就要讓病人在最短的時間裏得到最好的治療,盡量縮短病人痛苦的時間。”在行醫之餘,丁良翰開始自學起西醫來。醫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為了在治病過程中更加得心應手,丁良翰付出了更多的時間。他規定自己每天早上在診所開門前看兩小時的醫書,診所的桌子上也放著醫書,沒有病人時他就捧著醫書研讀。

1952年,三山海口村成立了三山聯合診所,丁良翰成了診所的主要醫生。他為當地百姓解瘡毒之苦,被穿山半島的患者稱為治瘡毒“神手”。除了治瘡毒,對治療慢性骨髓炎、栓塞性脈管炎和多年不愈合的化膿性竇道、漏管等難症,丁良翰也都有著獨特的臨床經驗。

“那時不管是外科、內科、兒科、骨科,診所裏幾乎每個科室都有我的病人。”丁翰良笑著說,做醫生,就是要把病人看作自己的父母、孩子,對痛苦感同身受。做鄉村醫生的,要掌握各種常見病的治療方法,內科、兒科、外科、婦科……幾乎所有的門類都要通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