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馭人,殺一就要儆百
明朝開國元勳劉基在《百戰奇略》中說:“凡與敵戰,軍中有畏怯者,鼓之不進,未聞金先退,須擇而殺之,以戒其眾。若三軍之士,人人皆慎,則不可加誅戮,重壯軍威。須假之以顏色,亦亦不畏,說以利害,喻以不死,則眾心自安。”意思就是說,與敵方交戰,軍中如有畏懼不前或是臨陣脫逃的士兵,必須擇其甚者處以極刑,以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但是,如果全軍普遍存在畏敵情緒,就不能用這種辦法了,多殺勢必削弱實力,挫傷軍威士氣。
建興八年(230年)秋,魏國大將軍曹真上表請求伐蜀。魏明帝於是令曹真為征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副都督,引兵四十萬從長安出發,攻打漢中。
諸葛亮見魏軍來攻,叫王平、張嶷率領一千名士兵去陳倉防守。
當魏軍駐紮於陳倉的時候,天氣大變,大雨一連下了好多天,平地水深三尺,魏軍士兵無法睡覺,馬無草料,軍無戰心,於是魏明帝命令撤兵。孔明知司馬懿有埋伏,也不追趕。諸葛亮命令魏延、陳式率領二萬人馬去箕穀,並令他們不要輕易前進,防止魏兵在箕穀埋伏。
魏延、陳式見曹軍撤去,連忙引兵兩萬取箕穀而進,正要行軍的時候,蜀軍的參謀鄧芝到了。鄧芝見魏延、陳式出兵,了解了緣由後說:“丞相在行軍之前曾提醒你們,如果出箕穀的話,小心有魏兵埋伏,不可以輕進。”魏延很有把握地說:“丞相用兵為什麼這麼多疑?魏兵連遭大雨,現在正饑寒交迫,必然準備急忙撤兵,怎麼可能埋伏呢?現在如果我們乘勝追擊的話,可以大獲全勝。丞相如果聽我的建議的話,直接出子午穀,現在不要說長安,就是洛陽也被我們占領了!我現在就率領我的軍馬到祁山下寨。”陳式也不聽鄧芝的勸阻,率領自己的五千兵馬直接出了箕穀。
陳式正領兵前行,忽然一聲炮響,四麵伏兵皆出,魏兵塞滿穀口,把陳式的五千軍馬圍得水泄不通。陳式左衝右突,也沒有能夠突圍。就在這緊要關頭,忽聞喊聲大震,一彪軍馬殺入,原來是魏延率領的援軍。等到他們突圍回到穀中的時候,陳式所率五千軍馬隻剩下四五百人。魏延、陳式這才相信諸葛亮的先見之明,懊悔不及。
當諸葛亮聽到陳式折了四千餘人,隻有四五百帶傷人馬屯在穀中的消息後,他便讓鄧芝再來箕穀撫慰陳式,防其生變。
後來,當諸葛亮複出祁山,勞軍完畢的時候,魏延、陳式連忙入帳拜伏請罪。諸葛亮說:“是誰損兵折將?”魏延說:“陳式不聽號令,潛入穀口,才導致大敗。”陳式說:“此事是魏延叫我這樣做的。”諸葛亮說:“是魏延救了你,你現在反倒誣陷他!”於是命令武士把陳式推出去斬殺了。
事實上,出箕穀的主意是魏延出的,而且魏延也參與了,直接一點說,陳式出箕穀的行動是魏延授權的,因為魏延是陳式的頂頭上司,按照現在的說法,魏延就是主犯,應該負主要的刑事責任。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治他的罪,相反陳式卻成了替罪羊。諸葛亮的用意正是殺雞給猴看,殺一儆百。因為相比於陳式,魏延還有利用價值,用《三國演義》原文的話說,就是“此時孔明不殺魏延,欲留之以為後用也。”從厚黑學來看,諸葛亮之心可謂“黑而無形”!
良主識人於未顯之時,方成大器
一個好的領導用人的最佳時機就是在人才的智慧尚未顯現出來的時候,用自己的慧眼看到其身上的潛質和能力,並適當地任用,這樣自己才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從而成就大事。
漢高祖劉邦能夠從一個地痞無賴般的人物一躍成為天下的王者,與他善於識人是分不開的。
漢初三傑之一的陳平,是西漢開國的重要功臣。然而他年輕的時候家裏很窮,全靠兄長的照顧才免於餓死。反秦的起義爆發後,陳平前往臨濟投奔魏王,後來又轉入項羽手下做謀士,但因未能得到項羽的重視而鬱鬱不得誌。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馬卯背楚降漢,項羽遷怒於陳平。陳平不僅遭到了項羽的責備,而且其計策也不再被采納。陳平看清了項羽是個魯莽武夫,最終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於是他掛印封金,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魏無知。
在魏無知的引見下,陳平見到了漢王劉邦。劉邦對陳平的能力十分欣賞,立刻就封陳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陳平一下子成了劉邦的近臣。
其他的將領看到陳平寸功未立而一步登天,都為此而抱怨不滿,對劉邦說:“大王得到一個楚國降兵,還不知道他的品行高下、才能大小,便官封都尉,同車共載,還叫他監護三軍,未免抬舉過分,恐失舊將之心。”
劉邦卻不為閑言碎語所動,反而更加信任陳平,他對將領們說:“陳平這個人,是個很有謀略的人才,然而項羽卻不重用。現在他空有一腔抱負,卻沒有地方施展,所以才來投靠我。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背叛我呢?”
後來陳平用計離間了項羽和其主要謀士範增的關係,為漢朝統一天下立下了大功,從而證明了劉邦獨到的識人眼光。
厚黑學認為,所謂的才智之士,就是能夠運用自身的智慧在世間求存,用自己的才能幫助別人成就事業的人。一個成功的人應當具備獨到的眼光,能夠從一堆破瓦之中尋得寶玉,在其光芒未顯之時先下手為強,將其收為己用。
秦朝末年,河南陳留縣有一位叫做酈食其的老先生,他從小喜歡讀書,博學多才,但是出身卑微,最後隻在縣衙當了個小吏。但他為人剛直不屈,常喜歡議論天下之事,被當地的人們稱為狂生。
後來,各路英雄都起兵反抗秦國的暴政,酈食其知道自己施展才華的機會來了,於是就四處尋找可以任用自己的人。一直等到劉邦領兵到了陳留郊外,酈食其聽說他重視人才,就想去投奔他。
劉邦當時正在洗腳,忽然門吏通報有個儒生求見。劉邦一向輕視儒生,曾經拿儒生的帽子當尿盆,以此來汙辱儒生。於是在聽說來的是個儒生後,就叫人打發他走。酈食其對門吏說:“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陽酒徒!”劉邦聽了之後,覺得此人不是普通人,於是召他進來。
酈食其聽到劉邦的召喚,就走了進來,正看見劉邦靠在床上洗腳。酈食其拱一拱手說:“你不是想要誅暴秦嗎?為何用這樣傲慢的態度對待長者?你是想助秦攻諸侯呢,還是想率領諸侯破秦?”劉邦被責問得不知所措,立即放下雙腳,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襟,向酈食其謝罪,並誠心向他請教。
酈食其滔滔不絕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勢,劉邦聽完酈食其的分析之後非常讚賞,認為他是一個難得的奇才,就設宴款待酈食其,向他討教天下大事。
酈食其在宴會上對劉邦說:“您所召集的隻是一些散亂的士兵,他們都沒有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而且人數還很少。想要靠這樣一點兵力去進攻強大的秦國,簡直就是送羊入虎口,是不會取得成功的。您現在應當不斷擴充部隊,占領要地,而不是和秦軍硬碰。陳留是天下的要塞,道路四通八達,城中的糧食很豐足。我正好和陳留縣令有一定的交情,讓我去勸他向您投降。”
劉邦采納了酈食其的建議,果然很快就奪取了陳留,他封酈食其做廣野君,以表彰他的功績。
識人於未顯之時,這才是富有遠見的表現。識人、用人,都離不開領導者的道德仁義和心機智謀。識人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能夠從紛亂的局麵中選拔出自己需要的良才,則需要領導者善於觀察人才、懂得識別人才。一個不懂得識人、用人的人,是很難成大事的。
王侯無種,識人善用
自古為君之道,在於用人;用人之首,在於識人。一個人要想坐擁天下,就必須能知人善任,多在下屬身上進行感情投資。這樣才能夠團結一批忠實於自己的力量,才能夠在複雜的政治局麵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
被稱為“黑學處世祖師”的曹操,在待人以“厚”、知人善用上是一個能力非凡的高手。後人評價曹操的用人時提到:“智效一官,權分一郡,無小無大,卓然皆稱其職。”這說明了曹操識人用人的本領。
公元2年,冀州牧袁紹率大軍渡過黃河,和曹操的軍隊在官渡對峙。當時袁紹的實力遠在曹操之上,因此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這將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
袁紹將自己的軍糧都放在了烏巢,並且派大將淳於瓊把守。正在這時,袁紹的謀士許攸的手下抓到了曹操派往許昌送信的使者。於是許攸來見袁紹,說:“曹操在官渡屯兵,許昌必然沒有多少人馬,如果我們派一支軍隊連夜趕去偷襲,那麼許昌一戰可以攻陷。現在曹操的兵糧已經用盡了,我們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兩路夾擊。”袁紹對此不以為然。許攸苦諫,袁紹不聽。正好此時,審配又寄書信給袁紹,聲稱許攸的家人貪贓,已經被抓到了獄中。袁紹因此勃然大怒,將許攸從營中趕了出來。
許攸走投無路,隻好去投奔曹操。曹操和許攸是老朋友,知道許攸是一個人才,聽說他來投,急忙跣足相迎,拉著許攸的手興奮地說:“我的大事可成了!”說完拜倒於地。許攸慌忙把曹操扶起來,說:“曹公您是大漢的丞相,我隻是一個區區的布衣,您為什麼要對我如此謙恭呢?”曹操說:“袁紹無謀,放著你這樣的謀士而不用,現在你對袁紹的情況了如指掌,請教我破敵之計。”許攸大為感動,將袁紹的屯糧之所告訴了曹操。曹操於是派精兵奇襲烏巢,燒光了袁紹的糧草,一舉扭轉了戰爭的局勢,創造了一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袁紹和曹操在這場戰爭中的不同結局,可以從他們對待士人的態度上看出端倪。自命不凡的袁紹不善於用人,對直言進諫的謀士“黑”臉相迎,結果弄得己方陣營之中爭鬥不斷;曹操卻並不因為許攸被貶而輕視他,而是識人善用,用“厚”情深意團結了內部的力量,最終憑借著謀臣們的高超智慧和出色謀略,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袁紹,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一個領導的才幹高低,並不是決定其命運發展的重要因素。聰明的領導都是善於識人、長於用人,能夠借助他人智慧為自己服務的人。
漢朝時的著名將領衛青,出身卑賤,在平陽侯家中為奴,受盡了苛責和淩辱。有一次,衛青跟隨別人進宮,一位官員看到他的相貌後說:“你現在窮困,將來定為貴人,官至封侯。”衛青笑道:“我身為人奴,隻求免遭笞罵,已是萬幸,哪裏談得上立功封侯呢?”
後來,衛青的姐姐衛子夫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衛青也得以進宮當差,時常和漢武帝見麵。漢武帝在和衛青的頻繁接觸中,見識到了衛青高超的騎術。並且衛青對於軍事理論爛熟於胸,和漢武帝談論起用兵謀略來頭頭是道,讓漢武帝大為讚賞。漢武帝認為他是一個難得的將才,於是將他加升為太中大夫。
公元前129年初,匈奴騎兵大舉進犯上穀郡。早已做好充分準備的漢武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起用年輕的衛青為車騎將軍。當時,滿朝文武都對漢武帝的這一安排表示擔心。
然而,戰爭的結果卻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四路出擊的將領中有三路都被打敗,隻有衛青長驅直入,打得匈奴騎兵落荒而逃。衛青也憑借著這次勝利,成為漢武帝的肱股之臣。
事實證明,要想做一個賢明的君主,首先必須知人、知賢,然後求賢、用賢。知人在前,善用在後,這體現了用人之道的邏輯內涵。複雜的現實要求為君者對人須仔細觀察、認真辨析,不為一些表麵現象所迷惑,從而達到知人善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