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做人厚黑處世01(1 / 2)

前言

一個人在現實中生活太久,就容易把恩怨、情欲、得失、利害、成敗、對錯等作為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如此看重實際利益,就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麵地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作為。所以,生活在現實中的人,應該常常調整心態,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名利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

宋代儒學家程顥認為,要真正做到不為物所累,關鍵是要提升我們做人的境界,開闊我們的心胸。如果我們的胸懷博大到足以容納所有事物,自然就能夠做到“靜亦定,動亦定”。《菜根譚》裏也說:“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一遇事便心亂如麻,因為他們貪戀太多。想索取時,心情受製於能不能得到;想出名時,心情受製於能否成名;急功近利時,情緒受製於功利的誘惑。於是他們便對別人的評價過於敏感,心情時刻隨外界的反映而波動,一旦遭遇挫折或失敗,情緒立刻崩潰。

人有欲望和追求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人沒有了欲望和追求,就會像行屍走肉般沒有任何意義。然而,在欲望和追求的背後,一定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要知道:並不是所有欲望都可以滿足,也不是所有的追求都可以實現。要記住:知足之人心常樂,能忍之士心自安。

擁有平和心態的人,同時也會擁有一份出世之心,而這樣一種祥和的心態,常常讓人忘了得失之間的煩惱。在他們的眼中,所有的名利不過都是過眼煙雲,所有的恩怨紛爭也都能一笑了之。

平和是一種智慧,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戒驕戒躁才能精進,虛懷若穀方能成器。另外,得饒人處且饒人,所以我們要寬容待人,給人留下餘地。心地寬敞之人,才能解除內心的壓抑,釋放心中快樂的因子,才能把敵人變成朋友。

人生無非是做人與做事,所以本書上篇的平和和下篇的厚黑,並不是兩種矛盾的說法。平和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厚黑則是一種方法。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老師不斷地灌輸行為舉止的一些“準則”。然而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閱曆也越來越豐富,才明白一味地聽從別人,一味地求得別人的讚同,並不能使自己脫穎而出,得到自己的利益。

於是,我們有時候嚐試做一些違背這些“準則”的事情,但是早期環境的熏陶似乎已經根深蒂固,這些“準則”似乎是套在我們頭上的緊箍咒,寧願在心底默默地忍受這些“準則”給我們帶來的苦惱,也不好意思去做那些“自私自利”的事情。或者不想與別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或者根本不想改變心中對“是非曲直”的判斷標準,隻好常常忍氣吞聲,用一種精神上的滿足來彌補利益上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