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多元一體。炎黃文化是中華文明史的開端和重要組成部分。關於炎黃文化的研究多年來有很大進展,其中包括寶雞炎帝研究會在炎帝文化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係列成績,如完成了《陝西省誌·炎帝誌》,組織了多次學術研討會等。
寶雞地區是重要的中國文化搖籃之一,也是炎帝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炎帝文化研究中,將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結合起來,從曆史文獻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民族學、文化學、民俗學等多學科角度展開科學探索,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
我國文化建設的春天已經到來,這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我作為祖國曆史文化學術研究隊伍中的一員,深感我們文化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關鍵是要把握好時代的脈搏,使我們的文化研究更有深度和廣度。在工作實踐中,我覺得有些關於文化的大問題需要文化工作者們共同研究,並將它們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
這裏我想提出兩個問題,向與會同誌們請教。
一、關於中華文化源與流的研究
談到中華文化,大家公認的一個提法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如果忽略甚至否定中華文化的“源”,那就無從闡述她的“流”;如果忽略她的“流”,就看不到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創新。我們研究薑炎文化,就是為了更好地闡述中華文化的“源”,這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但同時,我們也要從中華文化綿延不斷的發展中更加深刻地闡述她的豐富內涵。
在揭示薑炎文化“源”的價值的時候,注意薑炎文化與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內在聯係,這是必不可少的。雖然我們已有明確的關於民族形成的“多元一體”認識,但不能忽視炎黃文化在少數民族思想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重要影響,這些方麵的研究肯定會進一步加強。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現在的五十幾個民族及其祖先,幾千年來一直共同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除了俄羅斯等少數幾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以外,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中國的土著民族,都可以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追溯到兩千年以上有文字記載的曆史。這一點與西方很多國家不同。中國的統一與遼闊的疆域,是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開發的。中國的文化與曆史,也是中國56個民族及其祖先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其中漢族居於主導地位,每一個少數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基於此,加強這方麵的研究,研究我國少數民族對於中華文化的貢獻,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於文化的學術研究與文化產業問題
這是一個大問題,在中共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中,中央明確地提出了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主張。2009年7月11~12日,在長沙召開的第五屆“國共論壇”上,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強調加強兩岸文化產業發展合作的必要性。2009年7月2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振興文化產業的八條建議。由此可以看出,被很多國家稱之為21世紀“朝陽產業”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重點。在這種情況下,學術研究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係,也逐漸成為學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此次寶雞的學術論壇,叫做“炎帝·薑炎文化與民生高層學術論壇”,既然將文化與“民生”掛鉤,文化產業就不可不談。
我個人的淺見是:我們既要認識文化產業的出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化與市場相結合出現的新興產業,歡迎它,規範它,發展它,同時也要正確處理學術研究與文化產業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