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概述
一、曆史背景
從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鴉片戰爭失敗至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為清代後期,是清代社會逐步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清朝封建統治從衰落逐漸走向滅亡的時期。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五月間,厲行禁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主持虎門銷煙,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英國“東方遠征軍”悍然闖入中國廣東海麵,挑起了鴉片戰爭。在曆時兩年的戰爭中,清政府調集全國兵力,兩易統帥,竭力迎戰,但由於統兵將帥的腐敗無能和武器的落後等原因,最終戰敗,並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給漢族地區千百年來“男耕女織”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並加速了這種經濟的分解。由於這種分解主要是由外國列強的商品入侵和原料收購的需要而促成的,是一種被動的分解,故雖然也有利於漢族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未能觸動封建地主所有製,未能改變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因而分解的結果是增加了生產的不穩定性。農村小生產者在已遭受封建剝削之外,又加上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壓榨,許多人因此陷於失業破產的困境,生計難以維持,人們的生存境況日益惡化,終於釀成了19世紀50、60年代的社會大動蕩。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領導拜上帝會眾發動了反清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經過兩年戰鬥,太平軍出廣西,入湖南,克武昌,於鹹豐三年二月(1853年3月)攻占南京,遂定其為首都,改稱天京,建立起與清王朝相對峙的農民政權。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全國各族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清起義遍及大江南北,很快形成了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革命戰爭的高潮。到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太平天國在中外反動勢力的統殺下,終於失敗。
就在清王朝全力鎮壓太平天國的同時,鹹豐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國侵略者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次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迫使鹹豐皇帝出逃熱河。第二次鴉片戰爭同樣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英、法、俄、美四國強迫清政府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危機進一步加劇。
經過太平天國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猛烈衝擊,清朝統治集團中的一些人認識到,要改變受製於“四夷”的危局,應付內部矛盾憂外患,保住統治地位,必須改變舊的統治方法,“師夷之長技”。從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在“自強”、“求富”的旗號下,開展了以練兵及舉辦清代後期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為主要內容的洋務運動。曆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曾給中國社會帶來若幹清代後期化的因素和氣息。自19世紀70年代起,洋務派官僚在經營軍用工業的同時,陸續舉辦了輪船、煤礦等在民用工業,為清代後期工業產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不少人希冀以此達到富國強兵、擺脫外侮的目的,但是隨著中日甲午戰爭中方的失敗,人們的這種願望破滅了。中日甲午戰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領土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加劇。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國人民在19世紀末掀起了兩次影響重大的愛國救亡運動,即維新變法和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激起各界人民的憤慨。廣東舉人康有為聯絡在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痛陳拒和抵抗、變法圖強之道,並衝破清朝不許結社的禁令,在北京、上海、長沙等地組織維新團體,創辦報刊、學堂,大張旗鼓地宣傳變法主張。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銳意變法的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正式變法,維新運動遂進入高潮。但維新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勢力的仇視,當年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下令逮捕、屠殺維新誌士,廢除維新派所有的改革計劃和除京師大學堂以外的全部新政。維新運動至此失敗。
繼維新變法運動之後,中國北方地區又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在“扶清滅洋”口號下,義和團的鬥爭矛頭直指外國侵略勢力。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維護列強在華的侵略利益,英、法、美、日、俄、德、意、奧等8個帝國主義國家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夏聯合出兵,發動侵華戰爭,同年七月(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後帶光緒帝等倉皇逃往西安,同時下令屠殺義和團。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共同絞殺,震撼全國的義和團運動遭到了失敗。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空前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通過這個條約,帝國主義列強完全把清政府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從此變成了“洋人的朝廷”。此後,中國社會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鬥爭此伏彼起、風起雲誦,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蓬勃興起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