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我多年來日夜勞作所留下的部分痕跡。我的一切理性思考都是從直覺感受中得到啟示的;我對學術的粗淺認知也都緣自我的生命體驗。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藝術與文化,由於藝術文化範疇的寬泛性以及我本人研究旨趣的綜合性等原因,從而決定了本書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麵貌。由此,藝術文化學理念,人文精神與學術規範,美術史及藝術理論,文化傳統與文藝現象,文化大家及美術家個案,以及革命文化史,等等,都進入了我的研究視野,而理性分析與感性描述也都成為我不斷轉換的表述方式。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始終遵循著一個基本原則:無功利寫作。如果說在這種所謂“原則”中還可能殘留著一點點“功利”因素的話,那麼,這種功利也僅僅局限於理念範疇之中,它是一種非物質的追求與企盼和自由意誌的必然表達,而絕非其他。在此前提下,一切非學術目的的“研究”與我漸行漸遠;虛偽矯飾的“文采”亦與我無緣;直覺體驗和人文關懷成為我寫作的精神源泉。雖然我做的是如此笨拙。然而此種理念我卻從未改變。
本書研究課題包括了我所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絲綢之路與西北民族美術史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西北民族美術與絲綢之路文化資源研究”之部分前期研究成果,以及陝西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沈尹默藝術文化成就與陝西人文資源關係研究(05JK069)”的最終成果等。本書之出版得到了廣東工業大學和西安美術學院科研基金的資助,廣東工業大學校長張湘偉教授為本書題簽,在此我深表謝意。
作者謹識
2007年12月於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