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禁忌的緣起(1 / 2)

禁忌的觀念和民俗是伴隨人類一同出現的。在人類社會伊始,生產力和認識水平極端低下,由此產生了自然崇拜,由崇拜必生恐怖,有恐怖則懼罹禍害;為避禍害,必成禁忌。這種由於對自然物自然力的崇拜敬畏與恐怖,而自覺不自覺地恪守一些禁忌,祈望通過這種自我約束的信仰形式,把自然界種種“異己”的力量,轉化成“順己”、“助己”的力量,獲得神靈的恩賜和避免懲罰,從而形成了最早的禁忌習俗。

先看兩則有關禁忌習俗的故事:

浙江舟山漁場是我國四大漁場之一。島上居民嚴行七男一女不能乘船的禁忌。船乘了七男一女,就會在大洋裏出事。老漁民講,這禁忌不知傳承了多少年。據說它與八仙過海的傳說有關。一次,八仙過海上蓬萊仙島,鐵拐李把自己手中的拐杖變成一艘大船。大家坐在船上觀賞海上風景,一時高興,奏起仙樂:韓湘子吹簫,曹國舅打響竹板,張果老鼓動漁鼓,何仙姑和藍采和唱曲,再加呂純陽(洞賓)舞劍,漢鍾離搖扇,助興作樂,熱鬧非凡,結果聲震東海龍宮,驚動了龍王第七個兒子“花龍太子”。他因見何仙姑色藝皆絕,就興風作浪,把她搶入龍宮。七位大仙見少了何仙姑,就各自祭起法寶。一齊殺向龍宮,救回何仙姑。花龍太子因在八仙麵前吃了敗仗,就懷恨在心,每見有七男一女同船出海,便要肇事尋釁,所以在漁民中就有了這個禁忌。

苗族流行撒秧過後不吹笙的習俗,其來曆也有說法:

古時候,苗族先人和別的地方打仗,男人都去參加。冬天過去了,春天來了,男人們也還沒回來,寨子裏的婦女們都哭了起來。

她們的哭聲感動了神仙老人,神仙老人帶著他的徒弟來到苗寨上,吹響了蘆笙。正在遠方打仗的男人聽見家鄉的蘆笙響,再也無心打仗了,丟下武器就趕路回家;死去的男人聽見蘆笙響,也都活轉過來了。

男人都回來了,他們聽說是神仙老人吹的仙曲,就想,要不趕快學著吹,一久就忘了,那太可惜了。於是,都拿著蘆笙要吹。

待到撒秧時,他們仍抱起蘆笙,走村串寨,從天亮吹到天黑,從天黑吹到天亮。是插秧的時候了,男人們還在吹蘆笙;是薅秧的時候了,男人們還沒有回寨,活路隻好由女人們做。

這一年,顆粒無收!

神仙老人生氣了:“我教你們吹的蘆笙曲,是叫你們慶賀豐收的。穀子還沒有黃,怎麼能吹?”

從那以後,苗家就立下了規矩:撒秧過後不準吹蘆笙,大家都專心做活路。直到稻穀快黃了,才聽得見蘆笙響。

這兩則故事說明,禁忌就是禁止某種行為,破壞禁忌必然付出代價。

弗洛伊德舉過許多例證,其中之一為:在新西蘭,有位僧王吃完飯後將殘肴留置在路旁。然而,在他剛走不久,一位饑餓的奴隸發現了這些殘肴,於是,他沒問清楚就囫圇吞下,就在這時,一位驚恐的旁觀者告訴他那些食物乃係屬於一位僧王的。本來,這個奴隸是一位強壯且勇敢的青年,但是,當他聽說了這致命的消息後,全身開始痙攣且胃部發生劇烈的絞痛,症狀一直延續到當天傍晚,終於不治而死。(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這個奴隸的死看起來並不是僧王本身的神秘力量,而是因為無法克製內心的恐懼而自我折磨死,他死於心理因素。禁忌動物與僧王的神秘力量的來源實質是相同的。試想,要是沒有僧王之物吃不得、吃必有災的禁忌說法,他內心不至於產生如此強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