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與優生有關係嗎
我國人多地少,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國策。國家提倡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優生優育就顯得更加重要。生育一個高質量的子女,培育出一個高素質的後代,無論對家庭和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先談遺傳與優生有什麼關係。
一般來說,要生育優良的後代必須要有優良的雙親。生育子女就如同農民種莊稼一樣,要想獲得優質高產,選擇優良品種是關鍵。這是生物界普遍存在一種共同規律——遺傳。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對遺傳規律的通俗說法。遺傳的物質基礎是位於細胞核內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遺傳物質,大約包括5萬~8萬個基因。這套遺傳物質有一半通過生殖細胞(卵細胞或精子)傳給子女。基因無論好壞均可遺傳給後代。人類有多種遺傳性疾病,僅單基因遺傳疾病就有6000多種。有很多單基因遺傳病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當雙親之一帶有某種隱性致病基因時,即便配偶正常,他們的子女也可能成為該種疾病基因的攜帶者,但可以不表現出發病狀態。當雙親均攜帶有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而且兩個相同的隱性基因遇到一起時,就會發病,在現實中他們的後代有1/4人可能成為遺傳病患兒。
父代與子代之間可能有1/2的相同基因;表(堂)兄妹之間可能隻有1/8的相同基因。故血緣關係越遠,兩個相同的致病基因相遇的機會越小。相反,近親結婚後代患遺傳病的可能性,要比非近親婚配的高出150倍。我國政府明確規定禁止近親結婚,道理也就在此。因此,在選擇配偶時,應盡可能選擇親緣關係較遠的,最好是沒有親緣關係的。
癡呆病人應禁止結婚。有些地方由於經濟等方麵原因而娶癡呆女為妻,這是千萬要不得的。
有遺傳病家族史的夫婦,在生育前應進行“產前診斷”,以避免產生遺傳病患兒。有些人認為“產前檢査”就是“產前診斷”。其實兩者是不同的。“產前檢查”主要是了解孕婦情況,對胎兒隻是一般檢查;而“產前診斷”是針對胎兒而進行的特異性檢査,要明確胎兒有無遺傳病或先天畸形。
隨著生物學和醫學的飛速發展,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目前,人類5萬~8萬個基因的全部序列已經被測出,很多疾病基因和疾病相關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經清楚。人們隻要通過分析孕婦羊水細胞內的八,就可知胎兒是否患有某種遺傳病,以及是否是某種致病基因的攜帶者。該方法稱之為“基因診斷”。染色體異常引起的遺傳病,有的是染色體數目的改變如先天愚型等,有的是染色體結構上的異常如貓叫綜合征等。這類疾病的患兒無法養大且嚴重智力低下,一旦出現這類患兒,對家庭和社會都是一個沉重負擔。現在對這類疾病的“產前診斷”已比以前更加準確、快捷。目前基因診斷已開始應用於臨床,是“產前診斷”的一種重要而可靠的方法。
目前,我國已具有對多種遺傳病基因診斷的能力,如血友病、苯丙酮尿症等。盡管基因治療為根治遺傳病提供了可能,但我們還是應以預防為主,積極參與“產前診斷”。特別是有遺傳病家族史的年輕夫婦。一旦發現胎兒患有某種嚴重的遺傳病,應果斷終止妊娠。
環境與優生有關係嗎
新生命的產生和孕育是一個極其複雜和微妙的過程,影響這一過程的任何因素都會影響胎兒的質量。盡管先天的遺傳因素很重要,但這些遺傳因素如何表現出來和表現到何種程度,還要取決於環境因素。因此,雙親的身體狀況,生育年齡,受孕時間和妊娠期保健等對新生命質量都具有重要影響。
打算當父母親的男女雙方應具備有良好的健康狀況。這樣才有可能提供高質量的生殖細胞,從而提高受精卵的生命力,為新生命的起步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千萬不要在患病情況下受孕,也不要在酒後,吸煙後或疲勞狀況下受孕,否則將影響卵子與精子質量,妨礙胎兒的發育。若是患病期間受孕,受孕者將不利於正常妊娠、分娩和撫育孩子等事項。
從生理角度來講,婦女從性成熟到絕經期大約30年時間均具有生育能力,但最佳的生育年齡為25~29歲,最晚也不宜超過35歲。25~26歲時,女性的生殖係統已完全發育成熟,是一生中生育最旺盛時期,且精力充沛,此時生育第一胎比較理想。如果第一胎生育失敗,再想要第二胎時,應考慮到生育間隔問題,一般4年以後要第二胎為宜。男性具有生育能力的時間要比女性長,但男子到了55歲以後,精子的質量明顯下降。
胎兒4~9個月時,是大腦形成和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此時恰逢春暖花開,有利於孕婦進行室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春姿,這樣不僅能夠滿足胎兒大腦發育所需要的氧氣,還能保持孕婦愉快安寧的心情,對胎兒發育十分有利。故一般認為如能在12月或1月懷孕,秋天分娩較為理想。
當一切就緒,新生命處於母親“十月懷胎”過程中,孕婦提供的育兒環境至關重要。孕婦應注意自我保健,提高自身抵禦疾病的能力,盡可能避免感染,特別是妊娠頭三個月,胎盤尚未完全形成,胎兒易受影響。萬一孕婦生病必須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以便將藥物對胎兒的影響降到最低。孕婦不應吸煙、酗酒,避免接觸放射線,如拍X光片、近距離看電視等。孕婦還應避免在吸煙環境中停留。
常言道:“先天不足,後天難養”,孕婦在妊娠期間要注意充分攝人各種營養物質以滿足胎兒發育的需要。胎兒在宮內發育速度是不同的,前15周胎兒發育緩慢,平均每月體重增加約10克;16周後發育加快,平均每月體重可增加80~100克;28周後發育更快,平均每周增長可達200克,37周後開始減慢。因此,孕婦懷孕16周以後應大量攝取營養物質,包括足夠的蛋白、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鈣等,以滿足胎兒迅速發育的需要,否則易導致先天不足。
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著胎兒的產生和發育過程,忽視任何一方因素都是不可取的。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遺傳因素對胎兒的影響起主導做用,環境因素起決定做用。隻有將兩方麵的因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才是優生的必經之路,也是優生的惟一好辦法。
各種營養素在兒童生長發育中有什麼做用
1.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人體重量的15%~18%。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參與機體內一切生化反應的酶、部分激素、抗體、各種肌肉等都是蛋白質。兒童如蛋白質攝入不足,可導致身材矮小,智力較差,抵禦疾病的能力差。
2.脂肪。脂肪是供給人體熱能的重要物質,能夠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具有保溫和保護髒器不受損傷的做用。維持機體生長的不飽和脂肪酸必須從食物中直接吸收。脂肪攝人不足可妨礙小兒腦的發育,影響智力。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在人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中屬中產熱能營養素。人體每天消耗的熱能主要由該類物質供給。碳水化合物有協助完成脂肪氧化,具有抗酮做用,也是構成抗體的重要成分。當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時,小兒會出現體重減輕,血糖低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