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後記(1 / 2)

本書是我在戶縣教師進修學校工作時申請的陝西省2002年度社科規劃課題,本來最晚應當於2005年完成,孰料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致使許多工作停滯不前,加之此後的其他一些原因,此項工作一直進展緩慢。2006年,承蒙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科研管理處的關愛,就此項目向陝西省社科規劃辦公室提出延期完成的申請;也承蒙省社科規劃辦的照顧,準予延期完成。因此,本書是延至2007年7月以前完成、2008年才結項的。結項以後,還進行了多次修改補充。寫作初稿的過程的確是舉步維艱,而修改加工的過程中盡可能做到了認真仔細,直至今日,才把它奉獻給讀者諸君。在此誠懇地希望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張振興先生在盧小群所著《湘南土語代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一書序言第2頁指出,漢語方言代詞是一種很特殊的、封閉式的但卻是非常活躍的詞類係統。也就是說,方言代詞研究是一個比較複雜的係統工程,需要在認真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

在本課題工作過程中,我堅持實實在在的田野調查,以獲取第一手實際語言材料,並不因為自己會說這種方言而稍有懈怠。就是在完成初稿前後,甚至在定稿、發排前,我仍然多次就某些專門問題進行複核或查證。我逐漸明白,方言語法的調查跟一般的方言調查比較起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方言語法的調查除了發音人必須具有一定的語文功底,特別是對語法的感知能力以外,采取聊天的形式,也很重要。假如為了調查而調查,則往往收效甚微。

為了做好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我認真學習了丁聲樹、呂叔湘、朱德熙等著名大家論著中關於漢語代詞的論述。還閱讀了《方言》《中國語文》《漢語學報》《語言科學》《語言研究》《語文研究》《南開語言學刊》等期刊上大量的跟代詞有關的論文,以及近年來出版的其他相關論著,從中獲取了許多教益,對於提高我的學術境界,開闊我的學術視野是有很大幫助的。著名語言學家李榮教授生前曾經多次教誨:調查、讀書,加上思考,是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現在,我逐漸有一些理解了。不過,我生性愚笨,很多深刻的東西可能還是不懂,或不太懂,所以本書裏有一些地方,我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雖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這些看法未必正確,可能有很多錯誤,懇請方家和讀者指教批評。

全書第一章為“概說”,是關於關中、關中方言區以及關中方言代詞的大致特點的描述。第二三四章依次是對於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的研究探討,這三章對三類代詞的讀音和用法都進行了發掘研究;發掘研究的著眼點在於,對現實材料的交代,對曆史層次的推斷,與普通話以及漢語其他方言(主要是關中方言區周邊地區的方言)的比較。重點內容主要有:“我你他”的單複數,“們”字的用法,“家”字的指代作用;指示代詞的遠近指,尤其是遠指代詞的層次問題;“啥、咋、哪”的讀音理據和用法,我認為關中方言“啥、咋”的讀音是合音,關中方言“哪”的讀音也很複雜,我認為有的地方讀如“阿、雅”是音變,如讀如“阿”是減去了舌尖中音聲母。第二章裏指出西安一帶方言第一人稱複數是讀作[31]的“我”而不作“俺”,認為普通話的“我”讀作[uo214]是避諱“惡心”的“惡”(依例普通話“我”應讀ě[214]);我在研究時發現,人稱代詞在交際過程中跟感情親疏有一定關係,如關中方言第一人稱複數包括式“咱”具有親和力,看來語法問題往往伴隨修辭等問題。第二章裏認為關中方言指示代詞分為遠近指,即為兩分係統,而遠指又分為兩個層次,即不太遠、看得見的為遠指第一層次,很遠甚至看不見的為遠指第二層次;在遠近對舉的情況下,遠指第一層次(如“兀搭”)的使用頻率最高。我的關中方言遠指代詞分兩個層次的觀點是在認真分析具體語用特征後提出來的;盡管在具體交際過程中,還有更遠指等特殊形式,但是,並不意味著這種更遠指形式隨便可以用、隨處可以說,跟近指相對的都是遠指。第五章專門就關中方言區51個點的10個與代詞有關的語法例句進行比較,其目的是通過比較向讀者展示關中方言代詞的特點。第六章是關中方言代詞與漢語其他方言代詞的比較,主要比較了人稱代詞的單複數和指示代詞。全書最後是參考文獻;我在寫作本書時所閱讀的,主要就是參考文獻裏所列的著述。全書在修改過程中,還發現過把有的著述在文中提到了而在參考文獻中沒有列入的情況——向著60歲邁進的我,居然也有不認真的時候,我以之為羞!

我這裏還想檢討自己,寫《關中方言代詞概要》一文時,竟未閱讀過李榮先生的《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中國語文》1965年第2期)一文,實在愧對已故的李榮先生對我的關愛!我希望大家在研究諸如聲調“感染”等問題時,一定要認真閱讀李榮先生這篇文章。李榮先生等前輩學者研究學問的精神品質是我們這些人以至於千秋萬代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