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二章 心理衛生與防病保健(二)(1 / 3)

怎樣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對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自我意識,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如果再遇有別人輕視、譏笑、嘲諷等,自卑心理會更強。自卑感會使人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經驗和知識,縮手縮腳。對那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務,也認為無法辦到而半途而廢。一遇困難便打“退堂鼓”,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自卑感還會使人自暴自棄,影響進步。毀掉自尊心,自信心,泯滅進取精神。自卑感也會使人精神上受到嚴重的束縛而心情壓抑。自卑心理可不斷加深、擴大,甚至發展到嫉妒、憤怒、憂鬱和精神疾病,影響進行正常的社交、生活及健康,必須積極地克服自卑心理。

要承認自己有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種自我憐憫的心理反應,正常人也會有的,不一定是病態。問題在於有了自卑心理怎麼辦?是恐懼、緊張、流淚、抱怨,還是麵對現實,客觀分析,善於用補償的方法進行克服。強烈的自卑感,往往會使人們在其它方麵有超常的發展,通過補償等適應方式來彌補其所短,發揮所長。比如耳聾的貝多芬成為樂聖,就是補償作用的明證。

要正確地審視自己和別人,才能克服自卑心理。用自己的優點同別人的缺點相比,容易驕傲,固然不足取。但總是把自己的不足與別人長處比,就會產生自卑,也不恰當。因為任何人都各有長處、短處,不必相比。這樣有利於防止產生自卑感,有了自卑感也便於克服。

消除產生自卑心理的一切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部環境的不恰當評價往往是產生自卑感的重要因素。但對於個人來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要有信心,不要理睬別人說三道四。尤其是那些不負責任、沒有根據的議論。愛迪生被認為智力遲鈍,剛上3個月小學被開除,如他盲目接受這些評價,產生自卑感,怎麼能會有1000多項發明,以“發明大王”名垂青史呢?

要培養信心。信心對克服自卑感有很大作用。李白曾說“天生我才必有用”。

自卑心理的形成與意誌品質有關。必須以頑強的毅力和決心克服自卑心理。

正確分析挫折與失敗的原因,“失敗是成功之母”,受到挫折與失敗也不應產生自卑感。隻有這樣才能百折不撓,勇往直前。

厭煩感是怎樣產生的?

厭煩感或厭倦感是心理疲勞的一種情緒表現。厭煩是腐蝕心靈的蛀蟲。一個人如果長期地厭煩會導致失去生活的活力,感到興味索然、筋疲力盡,嚴重的甚至會輕生自殺。

引起厭煩的原因很多,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兩大類。外部原因包括重複性的、單調性的、乏味的工作。即使是曾使人感興趣的事物,如果一再重複,也會引起厭煩心理。另外,周圍環境不安靜、噪音大、幹不熟悉或者不習憤的工作、過亮的照明、季節變化、通風不氣溫、濕度等均可引起心理上的疲勞。

內部原因包括煩躁、焦急、過重的心理壓力、營養不足、低血壓及某些疾病等,都會使人產生厭煩心理。

厭煩的產生往往與缺乏期望有關係。一個人時時刻刻有所期待,有所希望,有所追求,就不會產生厭煩感。因此,克服厭煩應做到以下幾點。

樹立遠大的理想,有堅定的信念。有理想才會有追求,才會鼓舞鬥誌,才不會厭煩。

嚴格掌握作息時間。工作、學習和生活都要有計劃、有規律地進行。

適度運動,鍛煉身體。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體魄之中。一般身體衰弱、病魔纏身,又失去奮鬥目標的人,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因此,要積極參加體育運動,提高身體健康水平,有利於克脤厭煩感。

注意營養,吃多種多樣食物。營養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心理健康也需要充足的營養。而營養專家認為,多種多樣的食物適量搭配最有營養。因此,應不挑食,科學地進食。

善於利用閑暇時間休息。休息可緩解大腦的疲勞,特別是經一整天緊張工作、學習以後需要熟睡來解除大腦的疲勞,大腦經過保養休整,才能重新煥發生命的活力,保持心理健康。

生活要充實,有意義。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人,不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把生活安排得充實些,富有社會意義,就能消除厭煩心理。

嫉妒心理是病態嗎?

嫉妒心理是一種比較錯綜複雜的混合心理,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報複等許多不愉快的情緒。從本質上講,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嫉妒心理的內容和形式千差萬別,但性質都基本相同,隻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嫉妒都有害於保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健全的社會生活。

如果對於嫉妒的對象不那麼重視和關心,可能隻是產生焦慮不安或悲哀的情緒;如果對嫉妒對象強烈地重視和關心,就可能發展成憎惡、敵意、怨恨和仇視,甚至發生傷害、殺人等攻擊行為。在日常生活裏,常常會看到被妒火吞噬得無法自拔的人,有的咬牙切齒,憤憤不平;有的消極沉淪,一蹶不振;有的鋌而走險,毀滅了自己的光明前途,甚至自殺身亡等。有嫉妒心理的人應認真加以防範,製止它的發生。

要停止自己和別人的較量,正視自己的差距,揚長避短,發現和開拓自己具有的潛能,包括自己的優點、長處、價值等。然後,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努力改變自己的現狀,開創新的局麵。

有嫉妒心理的人要冷靜地對待事態的發展,不要成為感情的俘虜,從病態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中解放出來。要敢於承認嫉妒的對象確實比自己高明、優越些。這樣就會心平氣和、心安理得地從嫉妒這種不愉快的泥潭中自拔出來。

青年人怎樣控製情緒?

人的感情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內部體驗,可分成情緒與情感兩大類。通常認為情感是具有比較持久而穩定的心理狀態,比如榮譽感、責任感、美感、道德感等;而情緒則是比較短暫的、激動的心理狀態,如恐懼、憤怒等。

情緒與其它心理活動一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大腦的功能,大腦活動的產物。青年人由於正處在生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時期,大腦皮層的抑製和興奮的平衡性還不夠穩定,特別是對興奮的抑製力還差,所以一遇到刺激就容易興奮,而且難以控製,任其發展,常可造成不良後果。另外,青年人的情緒還具有強烈性和不穩定性兩大特征。強烈性就是十分敏感,常常為一些小事而高興得手舞足蹈,也常常為一點點小事而灰心喪氣,無精打采。不穩定性就是容易波動,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由於青年人情緒的這兩個特點,就顯得自覺控製十分必要。一個人能夠自覺控製自己的情緒,對人、對己、對國家都大有好處。情緒是大腦的功能,因此,有意識地調節和控製情緒也是可能的。這種控製和調節既表現在情緒產生和將要產生的強度上,也表現在情緒狀態的外部表露上。調節和控製作用強,則表現探沉、理智,不易為外界刺激所動。而調節和控製作用弱,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就經受不住,容易表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