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0章 魅力燈彩(1 / 1)

燈彩,是我國著名的工藝美術品。每逢節日或喜慶,往往懸燈結彩,以示慶祝。

相傳遠在公元前2世紀的秦代,宮庭內已經有了富麗堂皇的彩燈。在漢代,就有燃燈以祭祀道教太乙神的習俗,以後曆代相沿不輟。自唐代以來,逐漸形成了上元節觀燈賞夜景的風俗,又叫“燈節”。宋代的燈節更為壯觀,一過正月初五,花燈便紛紛上市,品類豐繁,技藝精絕。明時,上元燈節張掛燈影的風俗沿襲下來。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不久,為慶賀元宵節,曾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隻。永樂年間,遷都北京後,還增設燈市。現在北京的燈市口大街就是當時最大的燈市。

建國以後,民間燈彩之花如久旱逢甘雨,妖豔多姿,蓬勃發展。我國燈彩品種極其豐富:有碩大無比的,也有極小巧而玲瓏的;有人物、山水、花果、禽魚;有龍船燈、走馬燈;有京製、滬製、蘇製、粵製,亦有浙製的;有紙製,絹紗絲綢製,亦有琉璃及其它質料製的。真可謂是陸離光怪,應有盡有,令人目不暇接。

海寧是觀潮勝地,又是燈彩之鄉,古鎮硤石製作燈彩的曆史悠久。據傳,始於唐而盛於宋,至今已有1000餘年曆史。每到觀潮時節,這裏就掛滿硤石燈彩,甚是好看。

海寧硤石燈彩融工藝、書畫為一體,以精湛的針刺工藝而獨樹一幟,早在宋代就已列為貢品。其采用竹篾為骨架造型,糊紙繪圖,完全手工針刺花紋,精心製作,巧奪天工。一座燈彩少則刺1萬多孔,多則刺20萬至30多萬孔,可謂“萬窗花眼密”,再配以現代照明技術,集傳統“針、拗、結、紮、刻、畫、糊、裱”技法與現代高科技於一體,光線透過針眼,構劃出一幅幅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圖畫。

硤石燈彩不僅名聞江南,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1910年“南洋勸業博覽會”及1934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均獲得獎章和獎狀。1955年,周恩來總理將一對硤石花燈作為國禮贈送給斯裏蘭卡貴賓。1994年海寧市人民政府把硤石工藝社製作的兩對宮燈作為禮品,贈給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先生及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受到高度稱讚。

我國民間,曆來有農曆正月十五元宵“賞燈”的風俗,所以早在宋代,燈彩在蘇州已成為獨立的工藝行業。當時流行的花燈有“萬眼羅”、“琉璃球”等。尤其是城內吳趨坊、皋橋一帶,製燈的店雲集,每逢春節前夕,燈市興旺。“賞燈”習俗目前在許多農村已逐漸消失,但是,蘇燈仍然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外地來蘇州選購和預訂彩燈的人也絡繹不絕。蘇州民間工藝廠除生產傳統風格的各種花燈外,還大膽創新,設計了“紅樓夢故事燈”、“虎丘風景電轉座燈”、“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大型電動壁燈”,更使古老的蘇燈藝術,別開生麵,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