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結構和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蘊蓄磨礪期。在那個現實生活相對混亂動蕩、思想領域卻極其活躍繁榮的年代,流傳至今的中國式的最根本的道德、思想乃至文化精粹得以孕育成形。那時的諸子百家可謂是這種精粹孕育成形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想百川彙流、衝激跌宕的時代現象。老子作《道德經》,創道家學派,開文化一脈,澤被千年,影響深遠。
老子(約前570~前470),姓李,名耳,《莊子》稱他為老聃,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哲學家。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從師於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官。晚年在故裏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學,死於扶風。
老子研讀《尚書》的時期是他思想發展的成熟期。當時老子聲名鵲起,許多學者都慕名前來討教。據說孔子就專程前往洛邑向李耳問禮。他們在廟堂階前看到一尊“三緘其口”的金人,孔子問他,背後的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慮”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個人等到他的骨頭都已腐朽了,隻有他的言論尚存。況且作為一個君子,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出而為仕,否則就隨遇而安。會做生意的商人,常把貨物藏得很嚴密,仿佛一無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鈍。去掉你身上的驕氣與過多的欲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態與過多的誌向,這些對你有益無害。
孔子離去後,對自己的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翔;魚,我知道它能在水中遊動;獸,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獸我可以用網去捕捉它,能遊的魚可以用釣繩去釣,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風雲飛上天呢?我今天見到老子,感覺他就像龍一樣。”
本來,老子的思想已開始向隱居修養、追求無名發展,恰好此時周王室的一場內亂又使他得以由仕途中解脫。周王室發生內亂,景王崩,王子朝叛變,在守藏室中帶走了大批的周朝典籍逃奔到楚國。此事波及到李耳,李耳於是辭去守藏室史官之職,離開周都,準備從此隱居。行至函穀關時,令尹喜請求道:“先生要隱居了,請盡力寫一部書吧。”於是老子寫了一部書,這就是《道德經》。
老子的思想集中於《道德經》,這是他唯一的傳世之作,書中所述基本上反映了他的思想。他用“道”來概括宇宙萬物的生成與演變——道是客觀自然規律,又具有永恒絕對的本體的意義。他提出“反者道之動”,指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方麵的對立,認為事物的變化都是有和無的統一,意識到對立麵的互相轉化,並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他還主張“柔弱勝剛強”。他教導後世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名無欲,使夫智者所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為)”。他熱愛和平,反對無謂的戰爭。他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者多,是以饑。”並奉勸統治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道德經》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談宇宙,談人生,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