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教育方法也可以叫自我教育法或自我修養法。這種教育方法是我國古代教育家提出來的。“慎獨”這一概念最早見於《大學》中“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說,隱蔽的東西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微小的東西最能顯示一個人的靈魂。所以當一個人獨處時就應該更加謹慎,處處注意道德規範,時時內心反省。就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好像有許多眼睛盯著你,許多手指著你那樣嚴厲。封建社會的“慎獨”教育方法實質是要求人們主觀反省,閉門思過,修身養性。“慎獨”教育方法始終為曆代統治者所重視,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慎獨”教育方法包含的內容
1封建社會的“慎獨”包括三個方麵。
(1)克己。就是自己克製自己,這是孔子的主張。他認為在德育方法上,要使人能自己約束自己,要使人把不合“禮”的言論納入到合“禮”的軌道中去。他提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就是要人們按照周禮的規範要求自己,對不合周禮要求的需“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方法隻有一個,就是“克己”。到了宋朝,朱熹將孔子的這一方法加以繼承和發展,他說:“整齊收斂這身心,不敢放縱,便是敬”(《晦翁學案》)。又說:“內無妄思,外無妄動”(《朱子語類輯略》)。意思是說,自己要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敢放縱,心裏沒有妄想身體沒有妄動,不要受不合“禮”的思想意識或物質影響和引誘,隻有這樣,克製自己,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合乎封建的道德標準。
(2)內省。就是自我反省。孔子非常重視內省,他曾“吾日三省吾身”,天天進行自我反省,看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禮”。他還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就是說,反省自己,問心無愧,有什麼值得憂愁和畏懼呢?並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裏仁》)。意思是說,看到周圍的人符合禮儀道德,就應該想到向他看齊,看到不符合道德的人,內心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他一樣不符合道德準則的言行。
(3)“存心”、“養性”。這是孟子提出的一種自身修養方法。孟子提出的“存其心,養其性”,就是要求人們經常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以保持內心所有的道德觀念。孟子還說,“反身而成”,“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怒而行,求仁莫焉”(《盡心上》)。意思是說,人的善性和命運都是先天就定了的,所以一切都具備了,自己就不必怨天尤人,對客觀環境抱怨,隻要自己經常反躬自問,嚴格要求自己,滿足在自己虛構的精神世界裏,便是最大的快樂和享受。孟子反對“自暴”“自棄”。他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儀,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人由義,謂之自棄也。”(《離婁上》)他認為這樣的人十分可悲。宋代理學家朱熹也提出了同樣的主張,他認為“學者須是培養。今不作培養功夫,如何窮得理”(《性理精義》)。又說“如今要下功夫,且須端莊存養”(《晦翁學案》)。要求人們學會“存養”工夫,以鞏固統治階級的道德規範。封建社會的“慎獨”教育方法是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用封建禮教統治人民的工具,從哲學上講,它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教育方法,存在著弊端。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看到了人的內因,不管傳統的美德內容多麼好,如果受教育者不能在內心轉化,那麼這種教育必不被受教育者接受,而“慎獨”的方法就是要我們去自己反省自己達到教育的目的。這種方法為曆代教育家所重視,事實也證明,曆代的美德賢人無一不是“慎獨”的優秀者。這種方法對我們今天進行傳統美德教育也不失為一個可以借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