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我常常想,人類向前發展,有如接力賽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過棒來,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遠跑下去,永無窮盡,這樣智慧的傳承也永無窮盡。這樣的傳承靠的主要就是書,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這樣一來,讀書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麼呢?
——季羨林
古今中外讚美讀書的名人和文章數不勝數。張元濟有一句簡單樸素的話:“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季羨林一直倍加推崇,讀書是“天下”而又“第一”的好事。
古語有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今天我們一直說:“讀書改變命運。”從古至今,人們除了從書中獲得知識,還把讀書作為一種消遣和娛樂。讀書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減少煩惱。季羨林說過:“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
人類之所以能進步,在於人類會積累智慧,在文字出現以前,積累是靠記憶,而文字出現了,就能將腦海中的智慧搬到書籍上,書籍是儲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後來人必須讀書,學習前人的智慧與經驗,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夠進步,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靠的就是能讀書又能寫書的本領,這也是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
多讀書,可以讓我們學會禮節。俗話說:“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別人看出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我們是知書識禮,頗有風度的。多讀書,可以讓我們增加知識。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多讀書,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可以讓我們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我們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多讀書,可以在我們困惑的時候幫助我們指點迷津,在我們危急的時候幫助我們解除煩惱。
季羨林一向以讀書為愛好,通常情況下,他在讀書的時候,會用紙將書中的材料都記下來,然後進行梳理、總結和反思。有時候隨手翻到一些有用的材料,季羨林會立刻順手拿些紙片之類的東西記錄下來,再分類保存。
季羨林讀書一直是紮紮實實,認真積累資料,一點一滴都不鬆懈,在了解資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問題,因此季羨林寫出來的文章才有見地、有說服力、有價值。季羨林認為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讀書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靜下心來,老老實實地讀書,思考,來不得半點虛假,除了自己認真地讀書外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季羨林掌握了十幾種語言,而且都很精通,這其中多讀書也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季羨林學習俄語的時候,教授隻教了他字母,以及一些名詞和動詞的變化,就立刻讓他自己學習,季羨林就和同學一起讀果戈理的《鼻子》,天天都抱著俄語字典,一點一滴地讀,不懂的地方一點一滴地查,起初覺得苦不堪言,但後來很快就越來越輕鬆,終於學會了這門語言。
在讀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天下事,五湖四海盡在腳下,真善美盡收眼底,讀書豐富了我們自己,升華了自己,讓我們更加完善。陸遊有詩曰:“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但凡古今中外的名人幾乎都喜歡讀書,看重讀書。
在我們遇到不順心的時候,不妨到書中去尋找一份安慰,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妨到書中尋找一份鼓勵,寂寞的時候也可以讓書來陪伴我們。笛卡兒曾經說過:“讀好書就像是和過去最優秀的人交談一樣。”
書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智慧的源泉,讀書不僅能使人越來越聰明,還能塑造出人的性格和人生。
對於讀書,季羨林一向認為要廣泛閱讀,而且要堅持閱讀,讀書的同時還要靜心思考。博覽群書很重要,一個人讀書涉及的種類越多,了解的也就越多,收獲就越大。遇到感興趣的書要多讀精讀,真正吃透。不感興趣的書也要先泛泛而讀,看看到底有沒有有用的地方和感興趣的地方。讀書貴在堅持,每天都要抽出一點時間讀書,養成良好的習慣,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最後,讀書一定要靜下心來,思考其中的問題,學以致用。
讀書最高的境界就是參悟出人生的真諦,從中了解人生,讓我們把讀書作為成長的階梯,增長智慧,啟迪心靈。
2.學習之道在於勤
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如果非要說有什麼優點,那就是勤奮。再多說兩句就是:爭分奪秒,念念不忘。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
——季羨林
季羨林在總結自己的學問之道的時候經常強調,自己隻是勤奮。經常有人說天資、勤奮和機遇是成功的三個條件,季羨林一直認為,勤奮是其中最重要的,他說:“天資是由‘天來決定的’,我們無能為力。機遇是不期而來的,我們也無能為力。隻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上狠下工夫。”
魯迅講過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一個紙卷,那紙卷層層嚴密裹住。打開一看,妙方隻有兩個字:勤捉。求學也是如此,妙方仍然是兩個字:勤奮。《荀子》在《勸學》中有一句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也是告訴我們堅持不懈方能成功,要學有所成,就必須勤奮。
季羨林的勤奮伴隨了他一生。自1946年成為北大教授後,季羨林一直忙碌不堪,沒有完整的時間從事研究,勤奮的他挖空心思摸索出了一套對付會議的辦法——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議上空話、廢話太多,這時候他就用一個或半個耳朵去聽,也能兜住全部信息;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封閉起來,把精力集中到腦海裏構思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是步行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更是思維不斷。有時候走著路,忽然停下來,從口袋裏掏出小紙片記上幾句,有時在等車的空當兒,也會在小報的空白處寫寫畫畫,回家稍一加工,便點墨成金,編織出優美華章了。
邊角廢料的時間,隻能出一些小品、雜想、短文。進行係統的學術研究沒有比較完整的時間是不行的。根據季先生的經驗,隻有在黎明以前,沒有人來通知開會的。因此,清晨4點,起床,開燈,擦一把臉,往書桌旁一坐,打開書,鋪上紙,仿佛有什麼近似條件反射的東西,立刻起了作用,心裏安安靜靜,一下子進入角色,拿起筆來。幾十年來,季羨林的勤奮養成了早起的習慣,每天清晨4點起床,前後差不了5分鍾。
十年“文革”中,逆境中的他看過傳達室。在這種環境下,他仍然利用晚上在家的時間,仔細閱讀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梵文精校本《羅摩衍那》,並著手翻譯。白天上班時,將譯稿的紙片揣在口袋裏,閑坐無事,再推敲、琢磨。就是這樣,這部偉大的史詩全部譯竣,填補了中國梵文文學翻譯的一項空白。
季羨林在北京大學被認為是“北京大學的第一盞燈”。有人說他聞雞起舞,他說:“不是我聞雞起舞,是雞聞我起舞,如果4點鍾我還不起,就好像有鞭子抽我。”他不允許自己有半點懈怠,一直保持著勤奮的作風,季羨林說:“我已經有了一把年紀,但我既不傷春,也不悲秋,既無老之可歎,也無貧可嗟。生當盛世,唯一的希望就是多活許多年,多做許多事情。”
沒有人能隻依靠天資和機遇成功,上帝給予了人天資,人依靠勤奮而將天資變為天才。有人說過: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隻有兩種,一種是鷹,一種是蝸牛。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鷹,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都離不開兩個字:勤奮。
雖然勤奮不等於成功,但成功必須勤奮。勤奮是成功的起點,它能使人脫穎而出,勤奮又是成功的階梯,它能使人卓越非凡。因為勤奮,孫敬懸梁蘇秦刺股才獲得成功;因為勤奮,匡衡鑿壁借光成為學者;因為勤奮,愛迪生才有了一千多種偉大的發明,從古至今,凡是有成就者無不勤奮。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更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隻能利用晚上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車胤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於是突發奇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再紮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隻要有螢火蟲了,他就去抓一把來當做燈用。
同朝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隻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車胤和孫康在無論多艱苦的環境下都勤奮學習,後來兩人都在朝為官。
勤人登山易,懶人伸指難,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沒有掉餡餅的事。庸庸碌碌的人,永遠隻能對別人勝利的果實垂涎欲滴,而自己卻嚐不到成功的味道。勤奮是我們求學中最好的手段,俗話說得好:“一勤天下無難事。”隻要我們能浸透奮鬥的艱辛,灑下了勤奮的汗水,我們一定能達到成功的目標。
3.博采眾長,取長補短
從整個世界自古至今文化發展的情況來看,一個文化,不管在某一時期內發展得多麼輝煌燦爛,如果故步自封,抱殘守缺,又沒有外來的新成分注入,結果必然會銷聲匿跡,成為夏天夜空中的流星。
——季羨林
在學術上,季羨林提出要“廣通聲氣,博采眾長”的救治方針。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文學處於比較文學的影響下,表麵上是一片興旺,實際上是誇誇其談。季羨林曾說:“我覺得,有些學者把比較文學看得過於簡單,寫出來的文章不夠深入,缺少新的見解。表麵上看起來,文章數目不少,似乎是一片興旺發達的氣象。仔細品評,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根據我個人膚淺的看法,中國的比較文學,在表麵繁榮的掩蓋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空泛無涯矣,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十分不同的文章,統統裝入比較文學這個筐子裏。這不利於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
學習要在比較中進步,這是無可厚非的,不過為了爭名逐利那就進入一個誤區了。所以季羨林提出了“廣通聲氣,博采眾長”的建議,就是讓我們不要過於注重比較的結果,而是要互相學習,彌補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長處。如果一味的坐井觀天,閉關自守,是得不償失的,既要接受,又要給予,共同進步。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從衛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鍾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後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夫人所傳鍾法新體有異,因而對於師傳有所不滿,一旦看見碑版,發生了興趣,便欲改學。
王羲之善於轉益多師,當他從衛夫人的書學藩籬中脫出時,他已置身於新的層麵上。他曾自述學習的轉折:“羲之少學衛夫人書,將謂大能;及渡江北遊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爵、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於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嶽碑》,始知學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遂改本師,仍於眾碑學習焉。”王羲之一直不斷開闊視野、廣聞博取、探源明理。
王羲之誌存高遠,富於創造。他學鍾繇,自能融化。他學張芝也是自出機杼。王羲之對張芝草書“剖析”、“折中”,對鍾繇隸書“損益”、“運用”,對這兩位書學大師都能“研精體勢”。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泥於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從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辟了新的天地。這是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緣故。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這麼多年來還是備受推崇,主要是因為王羲之在學習的時候集百家之長,創造出更加完美的作品。博采眾長是促進我們進步的重要方法,無論是社會還是個人都是如此,比如漢唐時期,國力鼎盛,文化昌明,就是大膽吸收外來文化,積極和外界交流的緣故,促進了文化發展和社會繁榮。而相反,清朝時期,見到外國的東西就害怕,不敢接受,故步自封,結果導致國力衰弱,文化沒落。
“廣通聲氣,博采眾長”的目的是為了發展自己,在自己學習他人的基礎上,借鑒他人的長處,這樣結合自己,形成自己特殊的東西,這個過程是一個引進、創新的過程,是一個進步的過程。
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這也是這種戰爭武器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德國兵第一次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裏。
關於坦克的發明,有這樣一個小故事。發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明家忽然產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鑽在鐵屋子裏,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隻能縮在殼裏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衛,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裏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得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於是,發明家發明了坦克。
先不論坦克發明的故事是否真實,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一個人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就會越來越完美,缺點就越來越少,那麼他就比其他人擁有更多成功的機會。學無止境,學習永遠不會有盡頭,我們會發現很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因此我要多從其他地方吸取自己缺少的知識,豐富自己。
關於文化學術,季羨林曾說:“開放開放再開放,拿來拿來再拿來,交流交流再交流。”季羨林堅持以我為主,把有用的東西都學過來,無用的東西堅決不要。“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保持進步就要學習別人先進的方法和思想。生活、學習中敞開胸懷,彙集百家長處培養出自己的東西才能成功。
4.題無大小,唯新是圖
見解無論大小,唯新是圖。論問題不怕小,就怕不新。我個人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隻有這樣,學術才能“日日新”,才能有進步。否則滿篇陳言,東抄西抄,餖飣拚湊,盡是冷飯,雖洋洋數十甚至數百萬言,除了浪費紙張、浪費讀者的精力以外,還能有什麼效益呢?
——季羨林
季羨林寫文章一直注意要有新意,沒有新意就不寫。他認為,隻有有新意的文章才有價值,對學科的發展有利。否則文章無論大小,全是沒用的廢話,不能給讀者帶來一點有用的東西,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那就有害無益了,近看浪費自己的時間,浪費別人的時間,遠看還浪費國家資源,浪費紙張。季羨林寫文章有一條原則:凡是沒有真正使他感動的事例,他決不下筆去寫。
對季羨林說的“新”我們可以理解為創新,無論在什麼方麵,創新無疑都是非常重要的。季羨林寫了幾十年的文章,有時候有人問季羨林,這些東西值得爬指“爬格子”,即寫文章。嗎?季羨林回答:“值得的,我們爬出來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讓人飛升成仙;但是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以後,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