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完滿才是人生
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季羨林
在人生中經曆了90多個春秋的季羨林,麵對過人生的種種眾生相,讓這樣一位老人來談人生,還有什麼困難?然而季羨林曾經說:“什麼叫人生呢?我並不清楚。”
普通人沒事的時候,有時也會想到人生問題。人生是“被動”的,沒有哪一個人能先製定一個人生計劃,然後再出生,一步一步讓計劃實現。在季羨林眼中,人生不可能過於完滿,了解和體諒人生的不完滿才能有好人生。
不完滿才是人生,這種說法適用於一切人,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所有的人都會有遺憾,都不會圓滿。曆史上的皇帝,正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他們可以說能為所欲為,殺人放火都是小事,那麼他們應該不會有不如意的事情了。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先不說爭奪王位的殘酷,所有的皇帝一旦坐上龍椅想到的又是長生不老,連英明如漢武帝、唐太宗等也不能“脫俗”。漢武帝造承露盤,妄想長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羅門的靈藥,期望不死。結果,還是事與願違。
季羨林在提到生活、考試的時候都提到了不完滿,他這樣寫道:
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車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會說“對不起”了,代之以對罵,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難免買到假冒偽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氣……誰能說,我們的人生多是完滿的呢?
現在我們運氣好,得生於新社會中。然而那一個“考”字,宛如如來佛的手掌,你別想逃脫得了。幼兒園升小學,考;小學升初中,考;初中升高中,考;高中升大學,考;大學畢業想當碩士,考;碩士想當博士,考。考,考,考,變成烤,烤,烤;一直到知命之年,厄運仍然難免,現代知識分子落到這一張密而不漏的天網中,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我們的人生還談什麼完滿呢?
其實,十全十美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們頭腦不如別人聰明,我們工作不如別人如意,我們家庭不如別人富裕,我們家人不如別人溫柔體貼,我們看著別人快樂的生活,感歎著自己生活中的無奈與辛酸,抱怨命運的不公,其實,我們不知道,恰恰是這些缺憾之處讓人生顯得多姿多彩。
靜下心來想一想,頭腦不聰明足以做好現在的工作;工作不如意,工資卻足以養家;家庭不富裕,卻足以吃飽穿暖;老公或老婆不體貼,可在你生病難過的時候,卻能夠安靜地陪在你身邊,人生不如意也就不過如此了。
不完滿正是人生的一種完滿,正是因為我們有了太多的要求,才有了太多的不如意,一個懂得接受人生的人才會懂得珍惜人生。
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人都有不如意之事,看上去生活美滿的人其實不一定如我們所想的那樣幸福。偶爾的得失和錯誤雖然看起來具有悲劇色彩,不過結局也許反而更加美滿,比如維納斯的斷臂雕像,沒有哪個創作者會刻意地完成一個殘缺的藝術品,創作者都想追求完美的結果,可是斷臂這個小小的意外卻讓維納斯更加完美,有誰敢說如果維納斯有臂會比現在完美?
從哲學的角度講,人生不完滿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人生就是充滿缺陷的,人類永遠不滿足於目前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水平,所以才不斷去創造和追求,就如同生物進化論,生物在有缺陷的情況下才會進化,人生也是在有缺陷的情況下才能更好。比如愛迪生,以前沒有電燈,缺乏光可以說是很大的不完滿,於是愛迪生才不斷嚐試了幾千種材料做試驗,並發明了電燈,彌補黑夜的不完滿。
因為有缺憾,才會有夢想和創造,不斷實現夢想和希望的時候,就是不斷彌補自身缺陷的時候,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也許結果還是不完滿,不過努力的過程是完滿的,一種不完滿中還是伴隨著另一種完滿的。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所以季羨林說:“不完滿才是人生。”這是一個平凡的真理,人如果事事追求完滿無疑是自討苦吃,人生一直都是以缺陷的形式展現給每個人。
2.福禍相依,不能強求
走運與倒黴,表麵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世人無不想走運,而決不想倒黴。其實,這兩件事是有密切聯係的,互相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說極端了,簡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黴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黴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係。
——季羨林
關於福禍,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經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老子說的“福”就是走運,“禍”就是倒黴。了解福禍相依的辯證關係,能夠讓我們頭腦清醒,走運的時候要想著倒黴,避免得意忘形,倒黴的時候同樣要想到走運,這樣就不會垂頭喪氣。
福,人們求之不得;禍,人們又避之不及。不過福禍經常和人們捉迷藏開玩笑,有時候當你已經累得筋疲力盡時,驀然回首,卻得“福”全不費工夫。跑得慢時,怕趕不上走運的時候,跑得太快時,又可能撞到倒黴。福兮?禍兮?像皇帝的臉說變就變,神秘莫測,誰也把握不住。
季羨林是這樣看待禍福的: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高興之餘,不過喝上二兩二鍋頭,飄飄然一陣了事。但有時又難免倒點小黴,“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沒有人去爭取倒黴的。倒黴以後,也不過心裏鬱悶幾天,對老婆孩子發點小脾氣,轉瞬就過去了。
從曆史上到現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曆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黴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拘羑裏,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賬,後來並沒有改變。漢以後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黴之後,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傑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後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過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
所謂“晴天霹靂”、“飛來橫禍”,人生中的意外可以打破平庸,誕生出不平凡,因此意外災禍也不一定就是倒黴了。對於意誌薄弱承受能力差的人來說,飛來橫禍往往會讓人驚慌失措,仿佛人生沒有了希望,是非常倒黴。不過有的人能承受住打擊,甚至在倒黴的壓力下激發出更大的潛力,他們堅信現在的災禍是人生的考驗,未來還是充滿希望的。
福禍相依,樂極生悲,成敗相伴,無論是自然界“暑極生寒,寒極生暑”的奇異景觀,還是人生事業上的輝煌與黯淡,都是這樣的,如同黃山天柱峰的迎客鬆,任他山崩地裂,驚雷斷幹,我自紮根於千仞絕壁之中,迎日出送晚霞,天災亦奈我何。
在福與禍這對矛盾中,須明白不論福也好,禍也好,均是由主客觀兩方麵的原因鑄成的,我們不能強求。禍患來時要經受得起,把持得住,順其自然,幸福降時要冷靜對待,淡然處之,方能樂極不生悲,要以一個平和的心態麵對。
季羨林頗為看不起那些不能正確看待福禍的“大人物們”,他說:“他們一身係天下安危,或者係一個地區、一個行當的安危。他們得意時,比如打了一個大勝仗,或者倒賣房地產、炒股票,發了一筆大財,意氣風發,躊躇滿誌,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然而一旦失敗,不是自刎烏江,就是從摩天高樓跳下。”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很有錢的富翁雖然生活無憂,不過孩子卻不上進,隻知道揮金如土,不思學習,富翁心想,真是上天不眷顧,奮鬥了一輩子掙下如今的家業,待自己死去之後,也不知道孩子能守住幾天。
一次意外的生意讓富翁破產了,雪上加霜的是又來一場無情的大火把房子也燒掉了,幸好孩子和大人都安全,孩子傷心欲絕,不過從此就像變了一個人,在生活上節儉樸素,在學習上廢寢忘食,最終考入高等學府。富翁晚年和別人談起曾經發生的這場災難,他說:“我一生最感激的就是上天給我帶來的那場災難。他雖然奪走了一切,不過也給了我真正想要的東西。”
在災禍裏麵,未必不隱藏著幸福,在幸福裏麵,也未必不隱含著禍根。很常見的比如飲酒,酒能活血順氣,能活絡舒筋。節假閑暇,二三同道或者親朋好友,相聚會飲,還能助談興,融洽感情。不過飲到極處,便能致禍,壞胃傷肝,麻痹神經,舉止失度,傷己傷人,因酒而壞事者生活中比比皆是。這就是古人說的:“酒極則亂,樂極生悲。”事不可極,極之而衰,萬事皆如此。
福禍本是一體兩麵,是無法分開的,世間哪有單純的福、純粹的禍,有時候事情發生的瞬間,是福是禍僅僅就是一念之間,人生在世如果不懂這個道理,就無法真正做到趨吉避凶,即使是幸福來臨,也會失去更多。
所以,世有毋望之福,人有毋望之禍。人之視吉凶禍福,最好的態度還應該是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強求,更不可得意忘形。生活在世界上,必須準備著應付各種不測,始終做自己應該做的事,生活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3.人生在世有使命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季羨林
季羨林在西方“取經”10年,回國後,在中西文化的劇烈衝突下堅持著西文東化的步伐,即使經曆了黑暗的“文革”10年,他依然堅持將自己寶貴的經曆和知識貢獻出來,即使是年過九旬身在病榻,仍在醫院中著述了24萬字,依然關注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問題、社會公德問題、愛國主義與奉獻精神、人生觀、生死觀和人生感悟,真正地做到了承上啟下。
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第二次世界大戰一結束,季羨林就輾轉取道回到闊別10年的祖國懷抱。同年秋,經陳寅恪推薦,季羨林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係。季羨林為東方民族的振興和東方文化的複興呐喊,提出東西方文化的變遷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係,並加學南斯拉夫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於是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就是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如此超負荷的學習隻是為了將來能用在自己的國家上,並且一輩子將振興中國文化作為己任。
季羨林說過:“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曆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的,人類大同之域決不會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有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隻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