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與每個社會成員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傳統思想的一部分,是活在人們心中的製度與儀式。我國的喪葬禮俗是在社會物質、思想發展的前提下形成的。完整的喪葬儀式裏囊括了儒、釋、道、陰陽、風水等各種思想,是原始觀念與各種後來出現的思想的融合。這些儀式逐漸沉澱,與傳統文化相互滲透影響,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喪葬文化,並且發揮著民俗的社會功能。
(一)社會教化功能
在少數民族喪葬過程中,一些類似於祭司的神職人員和民間歌手都要對歌、唱歌,其歌唱內容既有對死者靈魂的安撫,也有對生者痛苦的勸慰,同時往往還有對死者一生的回顧和美好品德的讚揚與歌頌。在此過程中,受眾都會受到感染和熏陶,對本民族的社會規範、價值觀念、為人處世原則有了一定了解和認識,這實際上相當於一場有聲有色、繪影繪聲的道德倫理教育。
(二)文化傳承功能
喪事活動與節慶活動一樣,很多民族都把它看做重要的事項,進行相應的必不可少的儀式,有不同的歌舞曲調和不同的歌舞內容,不同的活動目的和禮儀要求,不同的場合氣氛和參與心態。節慶活動有固定的時間規定,而喪事活動往往具有不確定的來臨時間。節慶活動中人們懷著高興歡樂和輕鬆愉快的心情參與其中,而喪事活動中人們卻懷著沉重和悲痛的心情來麵對故人的離去。但是喪事活動和節慶活動都是少數民族村寨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村寨成員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來認真對待,往往都自覺、不自覺地或有形、無形地卷入其中,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所以,在這種重大場所進行的活動,對村寨成員的影響都是深刻而廣泛的。
(三)曆史教育功能
雲南各民族的喪葬文化中有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便是對“祖源故地”的向往。人死後究竟魂歸何處?所謂的“天堂”“地獄”或“來世”等似乎都飄渺無常,唯有循著本民族先民自遠古以來遷徙至此的足跡,讓亡靈盡快返回祖源故地去同自己的老祖宗亡靈團聚,才是最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因此,許多民族的喪禮中都有巫師或祭司為亡靈“教路”或“指路”的儀式,表現得頗為肅穆莊嚴。西南民族喪葬祭儀中,存在一種富有深義,值得深思的儀式。在出殯的頭晚,要有祭司吟誦本民族的古歌或神話詩,如侗族要吟誦《侗族祖先哪裏來》或《祖源歌》,苗族要吟誦《苗族古歌》,阿昌族要唱《遮帕麻與遮米麻》。這些古歌或神話史的內容都是開天辟地的經過和本族祖先創業遷徙的經曆,叫做“阿公阿祖的曆史”“老輩人走過的路”。彝族吟誦的《送魂經》(《喀吉思》),傣族的《哀悼詞》,哈尼族的《送魂經》,傈僳族的《挽歌》,拉祜族的《送魂哀調》也有一部分具有同樣的內容。在喪葬儀式中吟誦“阿公阿祖曆史”的功能,是把祖先的行為和業績熔鑄於生者的觀念和心理之中,用生者對死者的尊崇和繼承彌補死者形體的消亡。每次喪葬祭儀都在加強這樣的行為準則: “我們要踏著祖先的腳印,一步一步走去;我們要照著祖先留下的規矩,一樣一樣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