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生產經營中的其他技術經濟分析簡介(二)(3 / 3)

二、影響企業規模的因素

影響企業規模的因素條件有:

社會需要和可能條件

社會需要是對該企業產品需要數量和投產時間要求。若需要量大、範圍廣,企業規模就應大些;反之,企業規模就應小些。

生產可能條件,主要指資金、資源(礦藏)原材料、燃料、動力,勞動力、廠房麵積、交通環境、職工生活條件等。

產品的生產、技術經濟特點。

包括產品生產技術特點、產品結構、產品種類和類型數目等。

不同工業部門技術經濟特點。

工業專業化、協作和聯合化水平

企業規模、專業化、協作和聯合化都是工業生產組織形式,它們之間密切聯係、互相影響。

工業布局

企業規模與合理布局有時會有一定矛盾,需要全麵考慮。

經濟效果

經濟效果是確定企業規模的一個要要因素,要考慮整體的綜合效果以確定企業規模。

三、企業規模的技術經濟分析

企業規模的技術經濟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麵:

確定企業最小規模

企業最小規模,是在最合理的條件下,企業的最小單位規模,並不代表企業的實際規模,而是一個設計計算的標準。它是從企業角度考慮在這種規模的條件下,企業內部生產過程、生產組織和工藝流程最為合理,能最好的發揮設備利用、合理組織勞動力,充分利用原材料、燃料、動力和取得先進技術經濟指標以及最好經濟效果的生產規模。

研究企業規模的合理經濟界限

企業規模有一個合理的經濟界限,在這個界限內能得到好的經濟效果,超過這小界限,經濟效果並不與追加的投資和勞動力消耗成等比增加,而且是遞減趨勢。確定企業最小適合規模即是達到成本最低、盈利最大的最經濟規模。首先在成本和盈利之間確定盈虧臨界規模,然後在盈虧臨界規模界限內找出最合適的經濟規模,即盈利最大的規模。

企業規模方案對比

企業最小規模是確定企業規模的依據,但並不是選定企業實際規模,因為社會對於產品的需要量可能大於企業最小規模,也可能小於企業最小規模。因此,在選擇企業的實際規模時,就要根據最小規模和規模合理經濟界限計算的各種方案比較,來確定企業的合理實際規模。

確定和選擇企業規模要認真分析影響企業規模的因素和條件,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宜的技術經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從而選擇收益最大,成本最低的企業規模方案。

第三節外協加工的技術經濟分析

一、概念

企業在生產活動中將某些工序(零、部件),委托其它企業來進行加工時稱為外協加工。

二、外協加工的技術經濟分析

進行分析選擇內外加工的依據是加工費用的水平和完成的時間,一般在進行分析時,按下麵步驟進行:

計算自行加工時自製費用

自製費用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在正常的生產時間內自行加工的費用;另外是在正常生產時間之外利用加班的方法,增加生產時間自製的費用。

計算外協加工費用“

的計算方法與采購器材、零部件等計算方法一樣。包括購入價、訂貨、驗收、保管等費用以及可能因拖期和質量不合格而造成的損失費用。

在計算上述兩項費用基礎±,進行比較評價以決定自行加工還是利用外協加工。在考慮外協加工時還應考慮到,這個工序(零部件)加工要持續多長時間,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是大量的還是少量的。

自製費用與外協費用兩者在組成上不同:外協加工費用對企業來講沒有固定費用,其費用隨著加工量比例而變化;而在自製費用中有可變費用和固定費用,但其可變費用一般都比外協費用要低。

自製費用與外協費用進行分析時,常常利用盈虧平衡分析的方法,結果表明,解折算法與表格算法的結果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