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春節拜年的禮儀(1 / 1)

春節,是我國人民源遠流長的一個傳統節日。每逢春節,街頭巷尾,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合家團圓,舉杯同慶,其樂融融。大年初一,人們走出家門,走家串戶,相互拜賀來年紅火、吉祥、發財。拜年,已名副其實地成為一種在特定時間、場合和氛圍下的重要社交活動。春節拜年時要注意的禮儀禮節有:

1.穿著、打扮、儀態要具備節日的特點。由於一年一度的春節在人們的心目中普遍占有很大的份量,在拜年時穿新衣、戴新帽,精心裝束、刻意打扮是必要的。青少年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愛好、家庭經濟條件以及當地的民俗習慣等,穿得好一點,打扮得精神、漂亮一些。但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量力而行,吃、戴和花銷要有一個限度。因為有些青少年、特別是在校的中小學生,經濟上要依賴父母,當兒女的要多體諒長輩的艱辛和難處,不要一味追時髦,趕時興,相互攀比,增加家庭的經濟開支。我們看到,近幾年有的同學崇尚自立意識,在求學的餘閑,搞一些力所能及的勤工儉學活動,減輕父母的負擔。過年時,他們把自己通過雙手勞動攢的錢拿出來,一方麵孝敬老人,一方麵給自己買些過節用的東西,這種精神是可取的。二是要考慮和兼顧自己的年齡、身心特點。不管穿戴,還是打扮,應當以樸素、自然、大方、向上為主色彩,體現出改革開放年代青少年、中小學生應有的風貌。應該注意不留怪發型,不穿奇裝異服,不留鬢胡和長指甲,不濃妝豔抹等。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新年要有新氣象”。春節拜年,要求同學們還應該精神抖擻,容光煥發,不要情緒低沉,萎靡不振。即使節日期間自己或家人、親友碰到了不愉快或其他什麼情況,也應該盡力排除消極影響,調整心態,重新打起精神來。

2.拜年時,對準備要去拜賀的對象,要根據其身份、居住遠近、與自己關係的親疏、家中何時有人等情況,排一排隊,定一個先後次序,以便妥善搭配時間,確定拜年活動路線,不致造成失禮。如出門拜年要先到左鄰右舍家,如果自己出去拜了一圈,最後才想起近在咫尺的鄰居,顯然就很不合乎情理了。另外,師長和親朋好友從禮儀上來講,給他們去拜年也應趕早不趕晚。

3.到別人家拜年,或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互道賀年之辭時,一般要注意兩個環節的禮儀。第一,對別人的稱呼要準確、親切。到別人家走動,特別是到親戚家,對可能碰到的家庭成員,要弄清和自己的輩分關係,必要時可以向父母請教一下。不可以張冠李戴,或光拜年不稱呼,因為這樣對於受拜對象來說,其心理感受肯定不會是“味道好極了”。第二,拜年的言談舉止要儒雅、合乎常規,把好“火候”。如到別人家,或在路上遇到了熟人,要主動向對方拜年,如果是別人先拜於你,你要立即回拜。各地拜年時的手形動作和賀拜口語不盡相同,通常可以雙手抱拳,身體前躬,口稱“××,您過年好”、“恭喜發財”、“同喜、同喜”等等;交談言語要吉利、得體、簡煉,家中有老人的,要主動向老人道喜問好。因為在相互拜年的時間,人員在家中或路上的“碰撞頻度”較快,往往自己要去拜望的對象也很多,時間比較緊,所以拜年逗留的時間要短,隻要人到、話到、心意到了就可以了。即便雙方非常要好,也不宜“戀戰”,要“速戰速決”,否則會被人看成辦事太粘,不看火候。當然,也不能一門心思圖快,話剛沒說幾句就要走,那樣會給人留下心不一、意不專的感覺。同時,拜年時接物要禮貌。在別人家裏,主人遞糖、水果、瓜子、煙、茶時要立身雙手接住,連聲說“謝謝”,如果自己不吸煙,可以說“謝謝××,我不會吸煙”。如果有老人或小孩在場,要主動先讓給他們,吃東西時手中拿少許即可。有些地方還有給“壓歲錢”之說,特別是到親戚家裏,長輩可能提出給你“壓歲錢”,這種情況可要可不要,你要根據雙方平時的關係親疏和交往情況隨機而定,不要二話不說,就欣然入囊;也不要死拉硬拽,堅辭不受。

4.拜年的時間和方式。一般情況下,各地的習俗都是從大年初一算起,截止正月十五都可以相互走動拜年。由於春節期間喜慶的氣氛濃,一些平日交往禮儀上的“禁忌”可以暫時被“淡化”和解除。如平時到別人家玩,一般不應在吃飯和休息時間,拜年時隻要時間不是很晚,一天中原則上任何時間都可以叩門拜望。同時在拜年的方式上,近年來隨著電話普及率的逐步提高,電話拜年熱開始興起。話機一提,瞬間就可以把自已的美好祝願通過電波傳到對方,既方便、快捷,又省卻了整日往返奔波的勞頓,可謂“電話進萬家,兩情一線牽”。

5.拜年期間生活要有節度。注意不要不分場合,大聲喧鬧,或通宵歡聚,擾及鄰裏和他人。春節又適逢中小學放寒假,空閑時間多,同學之間相互串門,要格外注意避免影響家長的生活活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