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和父母相處的禮儀(1 / 2)

父母是子女生命的起源,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父母和子女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血肉、親緣關係。父母養育子女,子女敬孝父母,自古以來也是塵世間的天經地義之事。在我國,千百年來尊老敬老的思想一直是人們的共識和社會普遍推崇的美德。在大力倡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今天,建立新型、融洽的家庭兩代人際關係,也應該成為青少年的行為準則和自覺要求。

1.要注意從人格上尊重父母。

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從人格上尊重自己。對父母的人格尊重,涉及到的方麵和內容比較多。一是在稱呼上,稱語要規範,語氣要親切。如稱呼自己的父親,可以說“爸爸”、“爸”,也可以幽默一些,如稱“老爸”、“帶蒂”(英文“父親”一詞的譯音)等。稱呼母親,可以說“媽媽”、“媽”、“媽咪”等。一些古時候的稱呼,如“父親大人”、“母親大人”或方言土語的“爹”、“娘”等,現在用得已經很少了。切忌用簡單、粗魯的“喂”“哎”或“當家的”、“掌櫃的”等呼喚父母,儼然一個同外人打交道的架式。

二是不要隨意耍“小孩子”脾氣,和父母任性、頂牛、無理取鬧。有的青少年,小時候家裏生活條件優裕,父母在各方麵疼愛有加,久而久之自己的身上染上了“小皇帝”的習氣,脾氣暴躁,對父母動輒給個“臉色”看看。在這種情況下,做父母的往往都不能“以臉還臉”、“以牙還牙”地和你去認真計較,但內心是酸楚、苦澀的。

三是不要和父母說謊。和子女最親近的血緣關係,莫過於自己的父母。子女對父母,應該開誠布公,真誠相待,絕不應該心隔肚皮,謊話遮天。如你的學習成績一個時期不理想,回家以後不是據實以報,而是隻報喜、不報憂。如果父母到學校裏了解到了真實的情況,是會非常生氣的。

四是在生活上要注意節儉,不要亂花錢。中小學生正處在讀書求學的階段,沒有經濟方麵的收入,日常所有的花銷都有賴於父母。如果同學們能體諒父母掙錢的難處和撫育自己長大成人的不易,在生活花銷上注意適當地節儉,做父母的看在眼裏,心裏會感到很寬慰,因為他們通過這些生活小節已經可以實實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孩子懂事了。

五是不能無端歧視父母。在現實生活中,有些青少年由於種種原因,對自己的父母產生了不應有的歧視甚至是鄙夷的心理,嚴重地刺傷了老人的自尊。如班上有的同學家長在單位上當領導,碰到刮風下雨,就用小車來接來送;而你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農民,遇到這種情況,沒有車就徒步來給你送雨具。作為知情達理的孩子,老人這樣做心裏會很熱乎,很過意不去。如果自己再不知深淺,不分好歹地去埋怨父母接你為何沒有車,甚至說“自己不該投錯了胎”等過頭話,父母聽了真不知要怎樣難過。又如,自己的父母是殘疾人,作為殘疾人生理和心理上往往都有難盡的苦惱,如果你再冷言冷語,就確實愧對自己的老人了。

2.要注意從生活上體貼父母。

對父母的敬孝是多方麵的,除了人格上要尊重,生活上也要注意體貼。父母平時為了養家糊口,為了供給自己上學,奔波勞頓,非常辛苦。同學們在家庭的經濟創收上可能幫不上父母多少忙,但可以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從生活上體貼、照顧父母。說到這,下麵給青少年朋友講個故事。

20世紀60年代初,一次陳毅和夫人張茜從國外出訪歸來,途經成都,一道去探望年事已高的母親,無意之中發現了母親藏匿起來的尿褲,兩個人搶著給老人洗了尿褲。陳毅同誌夫婦孝敬老人的故事,給我們今天的年輕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我們不一定要求大家也非得給父母去洗尿褲,但起碼的家務活完全可以做一些,如做飯、涮鍋洗碗、洗衣服、掃院子、拖地板、買糧、買菜等。有的同學覺得這些都是生活小事,不值得做,自己學習緊張也沒有時間做。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飯不做,衣不洗,專等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點生活的主動性和替父母分挑重擔的精神都沒有。長此下去,不僅失去了很好的鍛煉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對父母也是很大的不敬、不孝。其實,不光是做家務一個方麵,在其他方麵,如老人病了幫忙操持看病拿藥,改善夥食;下雨天,主動給父母送雨具;父母身上不舒服,幫助按摩按摩等等。生活處處是學問,孝敬父母的機會和場合也比比皆是,關鍵在於要腳踏實地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