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1 / 2)

“譯文”

不要自己損害自己,不要自己放棄自己。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是可以逐漸做到的。

“注釋”

暴:糟蹋,損害。棄:舍去,扔掉。賢:有道德有才能的人。馴:逐漸,循序漸進。致:達到。

拓展故事

鑿壁借光

西漢元帝的時候,有個宰相叫匡衡。他生於農家,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隻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隻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隻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後來成了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

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中原大上七雄並立,戰爭連年不斷,各國都想統一中原。年輕的蘇秦憑借自己的學識和口才遊說當時最強大的秦國,希望得到重用。但是由於商鞅嫉妒他的才能,處處與他為難,沒能如願。他曾經十次上書秦王,訴說心誌,都沒有被采納。後來決定離開秦國,遊說六國聯合抗秦。為實現這個目標,他變賣家產,得到路費、衣物、車馬和仆人。在遊說的過程中勘察各國的山川地形,風土人情。好幾年,他仍然無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錢財用完了,隻好辭了仆人,賣了車馬,自己擔著行囊徒步回家。

父母原以為傾家蕩產的蘇秦能換來仕途的發展,一定可以謀得一官半職。誰知如此貧窮落魄,都罵他是個沒有出息的敗家子。妻子也像看不見他似的。他饑寒交迫,向他的嫂子要點飯吃,嫂子說家中沒有可燒的菜,拒絕給他做飯。

蘇秦飽嚐了人間冷暖,不覺潸然淚下,感慨之後,他鑽入書中消愁。他偶然從書堆中發現一本《陰符》,忽然想到有個名士說鑽研此書,肯定有長進。於是開始鑽研這本書中的道理。蘇秦足不出戶,不分晝夜,發奮讀書。夜晚困的時候,為了使自己的頭腦清醒,用錐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腳麵上。劇痛讓他睡意全消,又可以全神貫注地讀書了。《陰符》這本書,讓他茅塞頓開。蘇秦又結合自己周遊六國所得到的信息知識,仔細揣摩,不過一年,天下形勢了如指掌。

蘇秦胸懷大誌,再次告別父母去遊說各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於取得了六國的信任,接受了他的聯合主張。最後,他兼佩六國相印,執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當他衣錦還鄉的時候,家人對他的態度截然不同,父母把他當作孝子,妻子恭順,嫂子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