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我國儒家經典文化的啟蒙教材,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取材於《論語學而篇》第六章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意,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七個部分,共計1080個字,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的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盡管《弟子規》年代久遠,對生活在當下的現代人來說,它仍具有非常真實的貼近生活的教育意義,是啟蒙兒童養正開慧,教育學生養成良好思想行為規範的最優秀的教材。
“少年若天成,習慣成自然。”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學校國學文化教育的目標。《弟子規》原文是中華古典文化的精華,本書主要就《弟子規》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方麵進行解析,具體講解《弟子規》經文背後隱含的深刻道理,就人們生活中言談舉止、行住坐臥、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等方麵如何受到他人的認可和歡迎加以闡述。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國學經典浩如煙海。學習國學文化首先要精準地從中加以選擇。針對學生思想單純、品性善良,我們從養成習慣的角度,選擇可操作性強的、內容簡單明了、適合學生身心特點及接受能力的篇章《弟子規》作為誦讀教材的第一篇章,從淺入深形成教材。國學經典對於現代人來說,年代久遠,讀音不能準確掌握,因此在版本上使用漢語拚音為經典注音,從而讓學生正確讀誦。為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經典,我們按照《弟子規》所闡述的內容,按原文體現的事例分節,從原文、譯文、注釋、拓展故事、評析、思考及名言欣賞等幾個方麵準確、合理解析經文,便於讀者理解經典,給讀者搭建一座全麵了解《弟子規》的橋梁。
“原文”尊崇原文。
“譯文”按照《弟子規》本身原意解讀原文。
“注釋”對於原文中的字、詞及引申的含義予以解釋。
“拓展故事”結合原文,講述經典故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義。
“評析”對經典原文和故事內涵予以剖析,傳遞《弟子規》潛藏哲理及其現實意義,幫助讀者理解經典。
“思考”與現代工作、生活相結合,理性思考當下人們應該具有的品德和行為意識,並對理解原文中可能存在的困惑加以引申並解讀,力求讓讀者更深刻理解經典。
“名言欣賞”對本節內容的補充,拓展讀者視野,有助理解經典。
本書麵向學生及國學教育的教師,當然也非常適合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家長和企業員工,完全可以運用於企業早訓、親子教育等方麵。因此,我們不僅采用注音版,而且將《弟子規》做成按自然體例體現的事件來編寫,可操作性極強,對背誦經典、理解經典、落實經典及培養國學素養都大有裨益。《弟子規》列為中華文化經典教育教材的第一本,誦讀仍是理解和厲行的基礎,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讀者要想學好,必須每天至少讀一遍,讀時要不急不緩,時間在8—10分鍾左右為宜,“凡道字,重且舒,勿疾急,勿模糊”,太慢太快都不足以領會原文深刻含義。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背誦、理解和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