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章太炎講國學——國學概論(1)(1 / 3)

章太炎(1869—1936)

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國近代著名樸學(又稱考據學)大師。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學乘,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1897年任《時務報》撰述,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0年剪辮發,立誌革命。1903年因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並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起光複會。1906年出獄後,孫中山迎其至日本,參加同盟會,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與改良派展開論戰。1911年上海光複後回國,主編《大共和日報》,並任孫中山總統府樞密顧問。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參加討袁,被袁世凱禁錮,袁死後被釋放。1917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設章氏國學講習會,以講學為業。1935年在蘇州主持章氏國學講習會,主編《製言》雜誌。1936年6月14日因鼻竇癌卒於蘇州。

章太炎在文學、曆史學、語言學、醫學等方麵,均有成就,一生著作頗多,約有400餘萬字。著有《新方言》、《文始》、《小學答問》、《儒術新論》、《訂孔》、《霍亂論》、《章太炎醫論》等。

《國學概論》是章太炎1922年4~6月在上海講授國學的記錄稿,由現代著名學者曹聚仁整理成書。該書既精辟論述了國學的內涵以及研究國學的方法,係統介紹了傳統經學、哲學、文學的流變,對各個時期學術發展的特點、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評價。同時,該書又有淺顯通俗的特點,便於初學國學者入門。

國學概論

小識

曹聚仁

任在何時何地的學者,對於青年們有兩種恩賜:第一,他運用精利的工具,辟出新境域給人們享受;第二,他站在前麵,指引途徑,使人們隨著在軌道上走。因此可以說:學者是青年們的慈母——慈母是兼任飼育和扶持兩種責任的。太炎先生是當代的學者,我們讀他所著的《文始》、《國故論衡》、《齊物論釋》、《新方言》、《小學問答》等書,就可明白他辟出多少燦爛的境地!先生以前在東京、北京,這次在上海,把國學為係統的講明,更可見他對於青年們扶掖的熱忱。我在聽了講演以後,心裏自然有無限的感激;所以不計工拙,把先生的話記出。並且看到青年們有求知的熱狂,而因時地關係,沒能親聆這次講演的很多,所以又把記錄的稿印出,希望傳播得比較的普遍些。

在下文還申述些淺薄的見解。

學術界近來頗有研究國學的傾向,確是好的現狀。但是大部分對於為什麼要研究國學這個先決問題,還是持迷離混沌的態度,或者竟是盲從的。在講演會中,第一次,就聽到兩種可怪的論調;在他們原以為是妥適的理由哩。

這兩種論調是:

一、西洋人研究中國國學的很多;我們對於自己的國學,哪可不研究?

二、當代有太炎先生這麼淹博的國學學者,我們哪可不趕快去研究?

持這般論調去研究國學,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根本上沒有明白國學是個什麼,也沒想到要去研究國學的原因;隻不過因循地盲從,胡亂提倡些國學,做冒牌的聖人之徒,替青年造成進化的障壁!中國數千年來,不是沒有講論國學的人,卻很少真正研究國學的人;所以國學愈講愈失其真,荊棘蔽途,苦煞後生小子!在現在不研究國學也罷,否則非徹底了解研究國學的主因,便不能得著效果。

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研究國學呢?可把他分做四層講明:

國學在中國有數千年的曆史。我們過去的智識,和他發生密切的因果關係;因此我們急要明白:國學的精華何在?他以後還有存在的價值沒有?如果國學是腐敗的骸骨,不該容他存留著,我們可趕快蕩除淨盡;如其中尚包藏著精金,也應從速發掘;決不可彷徨歧路,靡所適從。在取舍問題急待解決當中,非研究國學,別無解決的途徑。這是第一層原因。

在我們以前,既沒人曾把國學整理一下,到現在還仿佛一大堆亂書:政治、哲學、倫理、宗教,以及其他各種科學都包含著。我們既要明白其中究竟是怎樣的,非坐待可以得到;及今用精力把他係統地整理起來,或者能夠觀察明白,使後人也得著好處。所以謀學術界的共同便利,也非將國學研究一下不可。這是第二層原因。

大部分青年感受著無限的苦痛:因為心裏極明白適合人生真義的“新”,要想接受他;但社會上“舊”的勢力膨漲到極點,稍一反動,靈肉兩方麵都得著痛苦。那舊的也不過借國學做護符——軍閥和老頑固都把孔老夫子來撐門麵——國學經過他們手裏,已變成“糟粕形式、呆板教條”了。我們如不把國學的真麵目抬出,他們決不斂形息聲的;要找出國學的真麵目,自然須下一番研究工夫。這是第三層原因。

我們對於西方文化固當合理的迎納,但自己背後還有國學站著;這兩種文化究竟如何使他溝通,也是目前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對於國學所含的原子不明白分析出來,如何能叫彼和別種化合?所以要先研究國學,才找得出溝通方法。這是第四層原因。

可見我們研究國學,決不是盲目的,原含著以上四種急迫的需求。太炎先生講國學,的確是使我們滿足求知欲望,並且是適應這四種需求的;且細看他講的話,自然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