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跨文化質素的邏輯起點(1 / 2)

五四時期,中國現代文化啟蒙運動蓬勃發展。在當時政治文化影響下的聞一多,接受了愛國、民主和人權觀念的洗禮,更加痛恨專製主義。聞一多所接受的是“中西合璧”和“多元並蓄”的教育,這培養了他的自由思想和獨立精神。1916年6月,他在清華學校聽完美籍教員力綺薩講述美國大學畢業典禮的情況後,撰寫了《美國學校畢業典禮之一斑》,在其序文中指出:

其畢業、升學之典,在有所聞奈失之龐樊,莫由稽考。洎後王失政,教育薜暴,學校寢衰,科舉製作,士子惟於應試時僅覿麵。常日黃卷青燈,株守牖下,與古人相對,與世人無緣,致埋首閉戶,而以勤稱,奚怪其孤陋寡聞而遺譏鼠目也。

稽歐美各邦,每視學校畢業為重典,其風俗有大別於吾人者。故學者幼而同學,有朋友麗澤之益;長而共事,有明良翼讚之功。其所裨益,顧不巨歟!

上述序文反映了年僅十七歲的聞一多在接受西方文化過程中對西方文明的神往。在清華學校,他還經常參加全校性的中英文辯論、演講、學術討論會及其他多種社團的工作。如1917年英文論辯會題目“今日中國科學家較文學家為要”,聞一多擔任反方助辯。1920年,聞一多在《征求藝術專門的同業者底呼聲》一文中,提出中西藝術融合的觀點,他說:

我們談到藝術的時候,應該把腦筋裏原有的一個舊藝術底印象掃去,換上一個新的,理想的藝術底想像。這個藝術不是西方現有的藝術,更不是中國的偏枯腐朽的藝術底僵屍,乃是融合兩派底精華底結晶體。

這裏所說的藝術“加入”西方文化,“融合”為一種“精華底結晶體”,成為“世界的資產”,就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西文化中所謂審美教育的一種理論,可以說,聞一多相當敏銳地把握到了當時世界思潮的大趨勢。他說:“托爾斯泰希望於藝術的是一種人類情同手足的團結底實現;康德(Kant)、費希特(Fichte)都說藝術是介於實體世界和現象世界之間,做他們的橋梁的。換言之,前者是講藝術可以促進人類的友誼,後者是講藝術可以抬高生活的程度——這就是藝術的功用。利用人類內部的、自動的勢力來促進人類的友誼,抬高社會的程度——這才是社會的真價值。”聞一多如此來理解中西文化價值及其功能,也許未免有些幼稚,但他感覺到了時代的律動,這是聞一多精神結構中一種重要的價值取向和邏輯起點。

聞一多的文學活動也相當頻繁,如1921年12月,小說組討論“小說發達史”,他的題目是“漢姆生(K。Hamsun)之生平及作品”。在文學社第六次常會上,他還參與討論了“文學與文人”、“Words-worth, Coleridge, Scott的詩”。這些活動都培養和鍛煉了聞一多的跨文化質素和中西文化認同與融合、溝通中西文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