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喪(1 / 1)

且說身處荊州的諸葛亮晝夜不寧,卻不知是何緣故,直到人報東吳大都督使人書信一封,親交軍師。

諸葛亮急忙命人將人帶了進來,取過書信,“不知都督現在可好?”

來人隻說自己離開之時,都督正與眾將領商議大事,無可奉告,便告辭了。

諸葛亮聽聞周瑜還能議事,遂放下心來,任其離去,遣退了左右,將書信小心拆開,細細讀來:

柴桑周公瑾,致書南陽諸葛孔明麾下:昔日一別,今成永訣,先生得見此信,瑜命休矣!

世人都道: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

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曾謁三千斛,常驅十萬兵。

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然,他們豈知,瑜本就無心此世,若非伯符留瑜,瑜寧死也絕不插手此間事。時也,命也!

你我相知,恨非知己,你我相惜,恨非鄰裏,若你我早相見二十載,瑜願與你同心為一主,共謀天下。奈何天命所歸矣!

先生送瑜詩一首,瑜亦送先生詩一首,聊表敬意。

公瑾歎一生,願伴琴與箏。

世人不相擾,弦歌隨青燈。

身飄行亦渺,四海無影蹤。

紅塵萬千念,莫如一相逢。

“莫如一相逢,好一個莫如一相逢!你竟然連死都不願見我一麵嗎?”諸葛亮悲戚道,從沒想過那個如謫仙一般闖入自己心間的人竟這麼決絕的去了,寧可青燈相伴,也不會對紅塵有千般念,你這是在嘲笑我麼?知己,相惜?你會是這樣想的?諸葛亮笑,笑的猖狂!可真是,周郎顧,終生誤!

巴丘,周瑜昏睡一夜後,緩緩醒來,麵色紅潤,神智清醒,守著的眾人俱知這是回光返照,一時悲痛交加。

看著苦著臉的眾人,周瑜隻覺好笑,自己身上又有血跡,看來昏迷中又嘔了不少,逐走眾人,喚了左右,淨身換衣,素白的衣衫更襯得他似要翩然而去。

“你們何必如此,人都有一死,瑜不過是先行一步罷了。”說完便也含笑而去。壽三十六。

一時間,吳軍上下痛哭失聲。

周瑜停喪巴丘。孫權接到周瑜所遺書緘,放聲大哭。拆書細看,乃周瑜所施最後一計,若諸葛亮前來憑吊,定殺之。其後,子敬便可代瑜之任。

孫權即日便命魯肅暫代都督之職,總統兵馬,一麵教發周瑜靈柩回葬。

此時,荊州諸葛亮已經從悲痛中醒來,謂劉備曰:“周瑜死矣,亮理當吊喪,欲往江東走一遭,順便尋賢士來輔助主公。”

劉備欣然允之

孫權聞之,遂命周瑜部將守靈,以圖之。

諸葛亮徑自到了柴桑,魯肅以禮相待。周瑜部將皆欲殺之,奈何諸葛亮有先見之明,有趙雲相護,不敢下手。

諸葛亮看著眼前受香燭祭拜的靈柩,悲從中來,親自奠酒,跪在地上,痛哭周瑜不幸夭亡,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泉湧,哀慟不已。

一番憑吊下來,眾將為之所騙,魯肅見此,更是不欲殺之,隻道周瑜心胸狹隘,自取死路。

孫權得知諸葛亮未死,大怒,欲罰魯肅,眾人求情,皆說周瑜之死,實乃命之該絕,諸葛亮不過一謀士,不懼之。

真真是:孔明憑吊幾分情,子敬蒙心做聰明。

公瑾枉出張良計,失卻人前身後名。

孫權見眾人求情,也不好多說什麼,此事也就此作罷,魯肅也正式成為東吳的都督,孫權此時完全忘了周瑜曾說,諸葛亮死後,魯肅方可為都督之言。

卻說魯肅得了都督之職,卻無周瑜之才,目不識人,不敢力薦,竟將鳳雛送與臥龍,欲借此與劉備交好,令孫劉兩家齊力抗曹。

諸葛亮自是笑納,心中卻對周瑜百般憐惜,卻也嘲笑他得魯肅庸才,命也。

天助劉備,自此,三分天下,勢不可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