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古希臘學者稱哲學為“智慧之學”。哲學何以成為“智慧之學”呢?它能啟發我們的思維和開闊我們的視野,它能幫我們剖析事物的原理和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個時代的集大成者,能夠對中學生學好各門學科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必經過程。因此,培養中學生哲學思維,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品質,已成為我們的重要使命。

本教材第一部分,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以電影為媒介,直觀地展示中西文化的差異,深入挖掘中西文化各個方麵的內在精神,以寬容的氣度和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去理解不同文化的優勢與特色。在比較的基礎上提煉出其中的精華,融入到本土文化的深厚基礎中,探求中華文化的複興之路。本教材第一章首先界定了文化的含義以及分析了文化比較的意義;然後在第二、三章分別分析了中西文化基本精神和思維認識的差別,即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中庸和平與崇力尚爭的區別;第四至十章,分別從語言文化、教育理念、宗教文化、社會治理體係、藝術、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各個方麵來比較中西文化的具體差別;第十一、十二章,從文化源頭和地理特征等角度來探究之所以形成這些文化差異的原因,最後在文化比較的基礎上提出中國文化創新的基本思路。

在中西文化比較的基礎上,本教材第二部分,進一步挖掘中學生身邊藝術的哲學意味,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層次帶到更深一層範疇,直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各部分核心理論探討。後文選取中學生生活中能“看得到”的藝術形式,來分析藝術背後的哲學思想,探討哲學問題,品味哲學意韻。本部分有四個篇章:第十三章介紹電影和哲學,精選了《無間道》、《黑客帝國》、《盜夢空間》、《肖申克的救贖》等十部經典影片,並截取電影中的情境、片段、手法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從“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夢境是否真實?”“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等一係列問題入手,探討電影中的人生哲學;第十四章介紹繪畫和哲學,精選了《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的微笑》、《呐喊》、《洛神賦圖》等七幅中外名畫,從西方哲學思潮和中國傳統哲學入手,探討人性與神性、人與宗教等哲學問題,並尋找繪畫與哲學的相通之處;第十五章介紹建築與哲學,精選了北京四合院、布達拉宮、巴黎聖母院等國內外六座建築代表,透過這些建築來了解中西方儒釋道三種哲學流派;第十六章介紹其他藝術和哲學,選取了戲劇、雕塑、書法、舞蹈等中學生身邊的藝術,並結合《哈姆雷特》、《思想者》、《千手觀音》等藝術作品,探討了存在與思維、生與死、真善美等基本哲學問題,最後用寧波當地紅妝家具中的“經世致用”哲學思想作為結尾。

雖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集大成者,但作為一本入門級的中學生教材,不提及梳理哲學史上的哲學脈絡那也明顯有失偏頗。因此在本書第十七章,特別利用一定的篇幅來梳理西方哲學史脈絡,自成一體,以備學生查閱、自學和研究探討之用。

本書適用於普通高中學生使用,同時,對於哲學和藝術相關領域的愛好者的學習和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邵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