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常待客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民風儉樸,在日常生活中,民眾較為注重禮節。
對長輩按輩分稱呼,平輩間稱哥稱嫂或直呼其名;對店主稱老板、老板嫂(娘),對雇員、工匠稱師傅;對有學識的人稱先生;對老人稱婆稱公。同一族人相見按字輩稱呼,雖年高而輩分低者,仍稱哥道弟,平輩之間直呼乳名。已婚婦女對男家長輩或平輩,隨子女稱呼,如夫兄稱伯,夫弟稱叔,夫嫂稱伯母,夫弟媳稱叔母;對丈夫父母稱公婆;對丈夫叔伯夫婦及祖輩稱叔公、叔婆、伯公、伯婆,太公、太婆。親族以外冠以對方男子名諱,老者呼某某公、某某婆,中年者呼某伯、某伯母,某叔、某嬸。家長對孩子自幼教會稱呼。
過去,祭祖、敬神、拜年、祝壽、新婚拜堂、幼輩拜會長輩、下級拜會上級均行跪拜禮;平輩相見,男子以抱拳作揖為禮,女搭手躬腰道“福”。
有客人來要請坐、奉茶、敬煙。在許多農村則多以煮荷包蛋或以雞蛋煮麵條招待。客人進餐,小孩不得入座搛菜。給客人端茶、送飯須雙手捧獻。客人告辭須加挽留,告別時須送客出門,並招呼“慢走”。路遇外鄉熟人,要招呼回家吃飯。
在贛州、蓮花等地還存在掛婚軸壽聯之俗,其中也能體現出待客之禮儀。婚事喜軸以新郎的舅舅為大,掛在堂前正中,姑爺次之,姨夫再次之,其餘親眷按輩分依次類推。喜軸掛自己屋為“正屋”,另借屋為“偏屋”。喜軸掛在大廳上堂,左廂為樂,俗稱“大邊”;右廂為西,俗稱“小邊”(以人在大廳上堂臉朝門定左右廂)。尊長輩、父親朋友、同輩依次從上橫頭掛完“大邊”,新郎自己朋友、平輩掛“小邊”,尤以新郎姐夫、妹夫為最小,掛末尾。屋小,喜軸掛不下可以重疊掛,但落款要現出來,也可分掛於“偏屋”。
而壽聯則以女婿為大,掛在大廳正中,侄女婿次之,外甥婦婿再次。其後以侄兒、表侄兒為序。總之,從小輩到做壽者本人的平輩(年齡小於做壽者)為止,兩廂依次張掛。祝壽是女婿“半子之分”的充分體現,兒媳隻是陪襯,隻送壽鞋、壽衣,不送壽禮和壽軸。
在主人設宴招待客人的場合其禮儀也較多。如在入座後,隻有當主人握筷邀請說:“諸位不用客氣,大家請!請!”之後,客人方可動筷,若客人先動筷是失禮的。若遇重大的宴席,每道菜上來後,須等坐於上首的長輩先動筷,並象征性地挾上一筷後,其他人才能用筷。用餐時,若有人不慎落筷於地,得自嘲性地說一句“筷落地,吃不及”,這樣主人才會高興。因為這自嘲性的話語既破了忌諱、討了口彩,又巧妙地誇讚了主人菜肴的豐盛,菜肴太多,客人來不及吃,忙亂得筷兒落地了。餐畢,吃完的客人要用筷向全桌未餐畢者示意性地指劃一下,並說:“各位請慢吃!”然後把筷兒架放在自己的空碗上,以表示“人不陪席筷陪席”。直到在座者最後一人餐畢落筷,大家才能將筷兒從碗口上取下,放於桌上後再離座。
人們忌諱“碗口筷”,即把筷兒平放在碗口上。如果這種“人不陪席筷陪席”的禮節,運用的時機不當,說不定會鬧得主客失和。主人在宴請親朋好友時,若一開席就放了“碗口筷”那就等於在下逐客令,因為那是民間祭祀遊魂野鬼時的禮式,用於待客,就是在奚落客人來討飯吃了。如果客人在餐畢離座後沒把筷子從碗口取下放於桌上,則是表示還沒有吃飽,對主人是大不敬的。
此外,“長短筷”也是不行的。“長短筷”即所使用的筷兒一長一短。作為主人,在擺筷兒時,千萬要注意,筷兒不能一長一短。因為,贛州民間風俗認為,這是在詛咒客人夫婦或他的父母不能“雙雙同到老”。反之,如果客人這樣做,則是在詛咒主人了。因此,主人在擺筷之前,總要把一簇筷子先放在桌麵上垛垛平,然後再選出長短一樣的筷兒,依次擺放。與此相仿,贛州老表在用膳時,還忌用“雜色筷”,指一雙筷子的兩根有不同顏色或不同花紋。雜色筷意味著家人不和睦,經常鬧別扭,對主客雙方都是大忌的。
另外,過去在全省各地,當人們去探親訪友,或者參加結婚嫁女、建房買屋、生子慶壽、經商開業等活動時,基本都流行送物品的風俗,作為賀喜和慰問等表達心意的禮物。所送物品質地好壞、數量多少,反映出主人家底的厚薄及賓主相互關係的親疏。
二、求子與添丁
中國是有著幾千年封建禮教的國家,自古流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因此,生男育女一直是每個家庭的重要職責和義務所在,尤其是生子,更是受到每個家庭的高度重視。一個婚育人家如果沒有生兒子,便會一直生育下去,直到不能生為止;即便是已生有兒子,在無計劃生育的時代,也還會生育下去。在民間,如果沒有生到兒子,民眾還會進行一些求子習俗。
在樟樹等地方,有一種在春節期間的求子習俗,這種求子習俗表現形式是作為民間娛樂活動來反映的。這項活動叫“送龍崽”。至今,民間對於此項活動仍十分講究。
正月十五日,鄉村舉行舞龍燈活動,並走家串戶,各家各戶都會迎接。這天從早上起,老百姓都在家裏廳堂中準備好供奉神靈的三牲祭品。待吃過元宵,便將八仙桌抬至廳堂中央,兩邊燃著香、燭,前麵擺著香爐,香爐內燃著香柏木。主人家還得備煙、糖果等。待龍一到門口,女主人就得放鞭炮,男主人分煙、分糖果。龍進門後,吹鼓手也進門。龍先沿著桌子走一圈,舞龍的人還得說:“恭喜發財”之類的話。如果進的是新婚夫婦的家,則需要“接龍崽”。
事先準備接龍崽的夫婦等待在門口。待到龍一進門,新婚夫婦便要盡力去捉“龍須”,扯下來的“龍須”要放在新娘貼身的口袋裏,準備懷“龍崽崽”。龍被扯掉龍須並不要緊,但必須要給舞龍的人賞紅包,放鞭炮。送過紅包之後,“龍”就會在新房門口大舞一陣,舞過龍之後,舞龍人代表“龍”給新娘送禮,禮物全是原先準備好的石頭、瓦片之類。舞龍人將這些東西拋到新娘房中的各角落,床上也要拋,祈祝以後將會生男孩。
舊時南昌存在著一個八月十五婦女摸橋柱的特殊求子習俗。過去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座高士橋(因東南麵毗鄰漢高士徐孺子宅而得名,現稱高橋),明萬曆年間於橋上加立了石柱作為護欄杆。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或相約,或獨行來至高士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便可生男孩。清代劉一峰曾作《高橋行》詩一首,可窺當時拜月求子盛況。詩曰:高橋月明當夜半,前呼後呼女郎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