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稱,這是唐代王勃對江西美好的祝願,在宋以後成為事實。江西因“江南西路”而得名,又因“左東右西”,而得“江右”之名,並隨著商人的流動在湖南、湖北、安徽、貴州、四川等地廣為流傳。
江右文化是一個概念統稱,它內容豐富。從地域角度看,有特色鮮明的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和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文化係統;從文化內涵看,有青銅文化、陶瓷文化、商幫文化、書院文化、理學文化、文學詩畫及建築文化;江右還是中國宗教文化的一大中心,道教、佛教和禪宗文化都有不同派係發源於此;豐富的礦產資源,使之擁有聞名全國的“五朵金花”之美譽;地處“吳頭楚尾”、“粵戶閩庭”的區位因素,使江右民俗文化在兼具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和閩粵文化特點的基礎上,逐漸產生出與當地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第一章“文化的溫床”:山水發達的半封閉地理係統江右之美,美在山水;江右之盛,盛在人文。美景看不盡,人文道不完。文化根基於地域,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什麼樣的自然環境孕育什麼樣的文化。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總是在一定的時空之中進行的,受地理環境的影響與製約,必然要打上鮮明的地域印記。中國各地域之間文化的特征和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自地理條件的不同所導致,所以要了解和認識江右文化,不能不從了解江西的自然地理開始。
今江西之地在遠古時期屬揚州。春秋時期,江西沒有獨立的封國,先後分屬吳、楚、越三國,所以《方輿勝覽》雲:“豫章之地,楚尾吳頭。”秦始皇一統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今江西境內無郡治,大部分地區屬九江郡,東部、西部各有一些地方分屬會稽、長沙兩郡。漢代分天下為十三部一百三十郡,江西屬豫章郡,歸揚州部。三國時,江西屬吳,今江西之地分別隸屬揚州和荊州。晉代江西屬江州。唐代為州縣製,唐太宗將全國三百餘州分為十道,江西屬江南道。唐玄宗時又分為十五道,江西屬江南西道,後人簡稱江南西道為“江西”。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地方則設立中書省派出機構,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於是“江西省”這個名稱便出現了。江西省在後來來往文件中常簡稱“江省”,但至遲到清末民初,因“江省”易與江蘇省混淆,故簡稱改為“贛”。
因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江西”又別稱“江右”。清魏禧《日錄·雜說》:“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因而江右並不是行政上的概念,隻是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亦可指以贛語為母語的民係,即江右民係。曆史上“江右”雖是“江西”的別稱,但隨著明朝時的移民,以及江西商人流動,江右的概念已經擴散到湖南、湖北、安徽、貴州、四川等地,在民間廣為傳用,成為江西人在外的代名詞,江右商幫也因此得名,並在明清成為全國十大商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