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侖公路沿線人類文明遺跡》的漢譯本終於和讀者見麵了,這距譯者第一次讀到本書英文第一版並嚐試將其譯為漢文之時,已過去了十個年頭。本書篇幅不長,但內容豐富,學術性很強,涉及考古、曆史、宗教、古代語言文字等許多方麵的專業知識,翻譯難度很大。由於日常工作比較繁忙,也囿於譯者的學識水平,翻譯工作時斷時續,長期不能完成。不過,在這十年間,譯者有幸兩次到巴基斯坦學習和工作,期間又獲得了在喀喇昆侖公路旅行的機會,第一次從伊斯蘭堡到了帕蘇,第二次則一直到了紅其拉甫山口中巴邊界。由此,譯者親眼目睹了公路沿線壯麗的自然風光和部分岩畫,對本書的內容有了感性的認識。譯者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間,還有幸成為本書作者達尼教授的鄰居,得到了向達尼教授當麵請教的機會。這使譯者對喀喇昆侖公路沿線的曆史文化和本書的意義有了新的認識,促使譯者將本書的翻譯工作進行到底。
本書漢譯稿原據英文第一版譯出,後來又根據英文第二版作了補充、訂正。本書有大量的名詞術語,為方便讀者,在譯文後盡量括注了原文。漢譯本保留了原著的絕大部分圖片,並增加了一些由陸水林先生及譯者自己拍攝的照片。蒙巴基斯坦朋友阿米爾·拉希德先生慨然允許,本書還收入了他拍攝的幾幅精美照片,在此謹向阿米爾·拉希德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謝。
譯者要衷心感謝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陸水林先生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的葛維鈞先生。陸水林先生多年來一直關心和推動著本書的翻譯工作,對譯稿提出了許多修改意見。葛維鈞先生對譯稿,特別是在阿育王銘文和與梵文相關的翻譯方麵給予了熱情的指導和幫助。兩位先生還為本書提供了全部譯注。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細致的工作作風也使譯者受益匪淺。譯者還要感謝在巴基斯坦工作的同事薛曉雲女士,在譯稿最後定稿階段,她協助譯者就譯稿中數處疑難問題請教了達尼教授和夫人,使問題得以解決。
譯者衷心感謝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對本書出版提供的幫助,感謝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馬蘇德·汗先生和文化參讚拉賈先生的熱情支持和幫助,感謝所有在翻譯、出版本書過程中提供了支持和幫助的朋友們。
在本書譯稿即將交付出版時,2009年1月26日晚,傳來達尼教授於當天早晨不幸辭世的消息,譯者深感悲痛。希望本書漢譯本的出版能夠紀念達尼教授,並告慰達尼教授的在天之靈。
限於譯者的水平,譯文中肯定有不少疏漏和錯誤,敬請讀者不吝指教。
譯者
2009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