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不可不知的國學常識答案(1 / 3)

1.我國至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後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原名司母戊鼎,它是中國商代後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製雄偉,氣勢宏大,紋飾華麗,工藝高超,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2.中國最早的絲綢之路是漢朝開辟的。它是指歐亞北部的商路,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洛陽為起點,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它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3.我國古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內容多是殷人占卜記錄的文字是甲骨文。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係較為完整的文字。

4.世界上最早最大的類書是《永樂大典》,它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規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為後世留下許多豐富的故事和難解之謎。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曆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百科文獻。

5.三皇五帝中,“三皇”指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五帝”指“黃帝、顓頊、嚳、堯、舜”。

6.我們尊孔子為聖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他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7.“司空見慣”中的“司空”是指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8.成都因蜀錦而得名,又叫“錦城”或“錦官城”。

9.現代的“博士”指的是一種學位,漢代的“博士”指的是一種官名,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傳授學問,培養人才。

10.古代刑罰規定一般在秋冬季節執行死刑。

11.唐代開元通寶錢中“開元”代表是開辟新紀元。

12.“使節”在古代是官職的憑證。

13.在史學上記載單一朝代史實的曆史著作稱斷代史。

14.中國的《百家姓》始於宋朝。

15.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其中“炎黃”指的是炎帝和黃帝。

16.“一問三不知”中的“三”最早是指對情況的開始、發展和結局全然不知道。

17.我國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嬴政。

18.我國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則天。

19.“大夫”在我國古代是官名。

20.古代六藝指的是禮、樂、射、禦、書、數。

21.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是秦兵馬俑。

22.我國古代的名馬中,被命名為“天馬”的是西域大宛國出產的汗血馬。

23.五嶽中的中嶽指的是嵩山。

24.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著作的總稱。

25.五經分別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五部經書。

26.《易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27.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是《尚書》。

28.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

29.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康熙。

30.《詩經》中的“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

31.三禮指的是《周禮》、《儀禮》、《禮記》。

32.春秋三傳指的是《公羊傳》、《穀梁傳》、《左傳》。

33.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孔子的政治主張及教育原則等內容的書是《論語》。

34.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儒家的倫理思想的是《孝經》。

35.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屬於中國古代詞典的是《爾雅》。

36.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指的是孟子。

37.史家四長指的是史學、史才、史識和史德。

38.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交子。

39.國別體是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曆史事件。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是《國語》。

40.中國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著作是《洗冤集錄》。

41.被魯迅先生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是《史記》。

42.前四史指的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

43.開史書眾修先河的是《晉書》。

4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45.《山海經》是一部記載古代天文地理方麵的書籍。

46.被認為我國最早的醫學理論著作的是《黃帝內經》。

47.簡稱“築”的省會城市是貴州省貴陽市。

48.我國古代把阿拉伯帝國稱之為大食。

49.在古代,稱為“弄瓦”,是指家中生女兒。

50.“竊符救趙”是關於信陵君魏無忌的典故。

51.“西門豹治鄴”一典故中,西門豹是魏國的大夫。

52.相傳東漢年間我國最早建造的佛教寺廟是洛陽白馬寺。

53.在古代,“大理寺”是負責掌管刑獄審訊的官署。

54.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描寫的是宋清明時節開封府汴河兩岸的景物。

55.“五穀”是指麻、黍、稷、麥、菽。

56.古曲《廣陵散》其內容取自聶政刺韓王。

57.“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一語中,“曹衣”是指北齊曹仲達創造的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

58.在我國某些地方,清明節時前有“寒食”的風俗,是紀念春秋時的介之推。

59.張繼《楓橋夜泊》一詩中的“寒山寺”是因為唐代高僧“寒山”曾任該寺住持而命名的。

60.佛教中“大雄”是釋迦牟尼佛的尊稱。

61.廣西柳州市有一座“柳侯祠”,是紀念柳宗元的紀念場所。

62.清末改革教育,新設有“格致”一課,取“格物致知”之簡稱,即當今的物理、化學學科。

63.“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有《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和《孽海花》。

64.“九州”是我國最早設置的九個州,《禹貢》中記載的是揚州、荊州、豫州、青州、兗州、雍州、幽州、冀州、徐州。

65.在安徽馬鞍山市有“青蓮祠”,是紀念李白晚年在此度過並病逝於此的。

66.“昭君出塞”中,王昭君出嫁的是匈奴族的首領。

67.在“知音”一典故中,伯牙彈奏了《高山流水》的樂曲,為鍾子期所讚賞。

68.曆史上著名的“侯景之亂”發生在南北朝中的南朝。

69.《樊川詩集》是唐代詩人杜牧作品集的名稱。

70.“飛白”是書法的一種名稱。

71.我國古代把火災稱為“祝融之災”,而“回祿之災”也是指火災。

72.《資治通鑒》是我國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通史。

73.春秋時期,著名的神箭手養由基是楚國人,在與晉國的戰爭中,以陣前射殺對方主帥而揚名。

74.秦國商鞅因變法成功而被封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亦作爵名。

75.古書中的“絳”色是深紅色。

76.“出將入相”一詞,最早是形容唐代名臣李靖文武雙全的。

77.在“淝水之戰”中被打敗的是前秦苻堅。

78.唐詩《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作者是王維。

79.唐代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建立的政權叫大齊。

80.“城隍廟”中的“隍”字是指沒有水的護城壕。

81.成語“白雲親舍”是思念父母意思。

82.編製出《大明曆》的古代科學家是祖衝之。

83.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中的“夜光杯”是用玉石所製。

84.古代皇帝在剛去世時,被稱為“大行皇帝”。

85.古有“季常之癖”一語,指的是懼內之症,也就是怕老婆。

86.我國正式用年號紀年是由漢武帝的建元元年開始。

87.可作掌上舞的趙飛燕,深受漢成帝寵幸,最後更成為皇後。

88.唐代的“甘露之變”,造成的政治後果是宦官專製加劇。

89.宋代的“長春節”是紀念皇帝生日的節日。

90.在漢朝時期日常使用的一種字體是隸書。

91.“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說的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製度。

92.“六朝古都”指的是南京。

93.唐代高僧玄奘所創立的佛教宗派是法相宗。

94.十三經分別是《詩》、《書》、《易》、《孟子》、《周禮》、《儀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

95.二十四史指的是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96.紀傳體是以人物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由司馬遷首創。

97.編年體是按年月日先後順序來記述史實的史書體裁。

98.紀事本末體是以曆史事件為中心線索來編寫的史書體裁。

99.奴隸社會中最高統治者可稱“後”、“王”、“天子”。

100.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把“皇”和“帝”連起來始稱“皇帝”,為封建社會中曆代君主所沿用。

101.漢代開始專指皇帝子女。魏晉開始,皇帝的女婿大都封“駙馬都尉”之職,故皇帝女婿稱為駙馬。清代稱“額附”。

102.諡號是古代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按其生平事跡給予褒貶或同情的稱號。

103.廟號是帝王死後,其繼承者立廟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的名號為廟號。

104.年號是封建帝王即位後為紀年而設置的稱號。

105.尊號是封建社會對帝後生前或死後奉上的尊崇頌揚性的稱號。

106.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艮卦象征山,離卦象征火,坎卦象征水,兌卦象征澤,巽卦象征風。

107.在中國古代的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

108.院試又稱郡試、道試,是參加過縣試、府試後的童生取得生員資格的考試,由朝廷所派官員主考。考中者稱秀才,才有資格“入泮”(進學)學習。

109.鄉試是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舉行的考試。取中者稱“舉人”,已有做官資格。第一名稱“解元”。

110.會試是每三年一次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取中者稱“貢士”或“中試進士”,第一名稱“會元”或“會魁”。

111.殿試亦稱“廷試”,是皇帝在殿廷親自對會試考中的貢士所進行的麵試。

112.中國詩歌史上雄視今古的“雙子星座”指的是李白和杜甫。

113.“詩仙”指李白。

114.“詩聖”指杜甫。

115.“詩佛”指王維。

116.“詩鬼”指李賀。

117.“醫聖”指張仲景。

118.“藥王”指孫思邈。

119.“書聖”指王羲之。

120.在中國文學史上現存詩歌數量最多的詩人是陸遊。

121.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詞被譽為易安體。

122.“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顧炎武的名句。

123.“八鬥才”最早是用來形容曹植文采橫溢的。

124.“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125.“孟母三遷”的目的是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

126.被譽為“七絕聖手”的唐代詩人是王昌齡。

127.“臥薪嚐膽”講的是勾踐的故事。

128.“東床快婿”是與王羲之有關的成語。

129.唐代詩歌革新運動的先驅是陳子昂。

130.唐宋八大家指的是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131.“元曲四大家”指的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

132.“三綱五常”中“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孟子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規範。

133.中醫看病的“四診”指的是望、聞、問、切。

134.通常稱醫生“懸壺濟世”,“壺”指的是葫蘆。

135.老子是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

136.莊子是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但根本精神還是屬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137.荀子是戰國時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其學問淵博精深,所以行文氣魄宏大雄渾,有包容諸家的氣概。

138.韓非子認為曆史是不斷發展進步的。他繼承和總結了戰國時期法家的思想和實踐,提出了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理論。

139.商鞅應秦孝公求賢令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孝公死後,被貴族誣害,車裂而死。在位執政10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140.李斯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秦朝丞相,參與製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製度。

141.董仲舒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其“大一統”、“天人感應”理論,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142.司馬遷是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史記》,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為我國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43.桑弘羊聚斂資財以增強國力,為武帝屢敗匈奴,多次出巡耀武揚威,打通西域,開發西南等奠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144.《水經注》是一部曆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145.《貞觀政要》是對中國史學史上古老記言體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創作出來的,是一部獨具特色、對人富有啟發的政論性史書。

146.《太平禦覽》是中國古代類書。它所引用的古書十之七八已失傳,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為豐富的類書之一。

147.宋代最大的一部類書是《冊府元龜》。

148.《明儒學案》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學術思想史專著。

149.《呂氏春秋》是一部古代類似百科全書的傳世巨著。

150.《晏子春秋》。它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反映了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曆史風貌。

151.《商君書》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側重記載了法家革新變法、重農重戰、重刑少賞、排斥儒術等言論,主要反映了法家的政治思想。

152.《鬼穀子》一書內容十分豐富,涉及政治、軍事、外交等領域,主要講述有關謀略的理論。

153.《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一部兵書,更是華夏智慧與樸素思想的象征。

154.《淮南子》內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於道家。在闡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精衛填海”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