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朱光潛《淡美感教育》《讀書通訊》第7期1940年8月
文藝所給的是想象世界,不受現實世界的束縛和衝突。在這想象世界中,欲望可以用“望梅止渴”的辦法得到滿足。文藝還把帶有野蠻性的本能衝動和情感提到一個較高尚較純潔的境界去活動,所以有升華作用(subllmation)。有了文藝,本能衝動和情感才得自由發泄,不致凝成瘡癤釀為精神病……文藝確有解放情感的功用,而解放情感對於心理健康也確有極大的裨益,我們通常說一個人情感要有所寄托,才不致枯燥煩悶,文藝是大家公認為寄托情感的最好的處所。
摘自朱光潛《談美感教育》《讀書通訊》第7期1940年8月
文藝逐漸向前伸展,我們的眼界也逐漸放大,人生世相越顯得豐富華嚴。這種眼界的解放給我們不少的生命力量,我們覺得人生有意義,有價值,值得活下去。許多人嫌生活幹燥,煩悶無聊,源因就在缺乏美感修養,見不著人生世相的新鮮有趣。這種人最容易墮落頹廢,因為生命對於他們失去意義與價值。“哀莫大於心死”,所謂“心死”就是對於人生世相失去解悟與留戀,就是不能以美感態度去觀照事物。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閑階級增加十件奢侈,而是使人在豐富華嚴的世界中隨處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詩所寫是一種修養的勝境。美感教育給我們的就是“源頭活水”。
摘自朱光潛《談美感教育》《讀收通訊》第7期1940年8月
一個對於文藝有修養的人決不感覺到世界的幹枯或人生的苦悶。他自己有表現的能力固然很好,縱然不能,他也有一雙慧眼看世界,整個世界的動態便成為他的詩,他的圖畫,他的戲劇,讓他的性情在其中“怡養”。到了這種境界,人生便經過了藝術化,而身曆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得一個有“道”之士。從事於文藝的人不一定都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是它究竟不失為一個崇高的理想,值得追求,而且在努力修養之後,可以追求得到。
摘自朱光潛《談文學》(1946年)《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卷第245頁
文藝到了最高的境界,從理智方麵說,對於人生世相必有深廣的觀照與徹底的了解,如阿波羅憑高遠眺,華嚴世界盡成明鏡裏的光影,大有佛家所謂萬法皆空,空而不空的景象;從情感方麵說,對於人世悲歡好醜必有平等的真摯的同情,衝突化除後的諧和,不沾小我利害的超脫,高等的幽默與高度的嚴肅,成為相反者之同一。
摘自朱光潛《談文學》(1946年)《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卷第245頁
表現在人生中不是奢侈而是需要,有表現才能有生展,文藝表現情感思想,同時也就滋養情感思想使它生展。人都知道文藝是“怡情養性”的。請仔細玩索“怡養”兩字的意味。性情在怡養的狀態中,它必定是健旺的,生發的,快樂的。這“怡養”,兩字卻不容易做到,在這紛紜擾攘的世界中,我們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費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奔波勞碌,銀機械地隨著疾行車流轉,一日之中能有幾許時刻回想到自己有性情?還論怡養!凡是文藝都是根據現實世界而鑄成另一超現實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麵是現實人生的返照,一方麵也是現實人生的超脫。在讓性情怡養在文藝的甘泉時,我們霎時間脫去塵勞,得到精神的解放,心靈如魚得水地徜徉自樂;或是用另一個比喻來說,在幹燥悶熱的沙漠裏走得很疲勞之後,在清泉裏洗一個澡,綠樹蔭下歇一會兒涼。世間許多人在勞苦裏打翻轉,在罪孽裏打翻轉,俗不可耐,苦不可耐,原因隻在洗澡歇涼的機會太少。
摘自朱光潛《談文學》(1946年)《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第2卷第243頁
大概藝術自始就未同生命分開,更說不上藝術與民眾有成兩回事的理由。初民有他們劇烈性的音樂所以激起同樣的情感來參加群眾的跳舞;這中間若除去群眾,即無所謂跳舞同音樂了。歐洲北部與英國有些初民的遺跡為極大的石頭堆起來的,若不計較精粗。工程之大,可以與埃及金字塔相抗衡。這種建造,根本非群眾莫辦。人類體質生下來到長大,美醜大致是一定的,不能陶熔或改造;而人類的感情則不然,我所沒有的情調與心境。得人家的啟示或鼓勵,馬上就會有的。譬如:初民的工藝,開始是一半順著自然,一半是自己工作時感情上好惡的矯正,如編織和陶冶等物的形狀的脫就;漸漸要博得人家的賞悅。於是人家的感情意見也移入工作的人的感情意見裏麵去以改善他的工作。這樣看起來,人類精神上的聯絡全仗藝術的表現為媒介了。我有感情,人家也有感情,要將這兩處的感情連到一氣,所以才使穴居時代的初民用了極陋的工具與土的顏色,費了經年累月的工夫向不見天日的洞壁上畫了些驚人的動物。不用說,我們走進博物院或故宮三殿內,對著那些商周的鼎彝以及石硯瓷器,連遠在古昔的祖先的工作感情都同我們連接起來了。藝術那一件不是民眾創造的?那一件又不是為民眾創造的?曆史盡管為功臣名將的名字填滿了,宮殿華屋盡管隻是帝王闊人住居的,那一點又不是民眾的心血鑄成的?藝術根本就是民眾。民眾若離了藝術,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可以使人覺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