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論美的本質(1)(1 / 3)

哲學的一支稱美妙學(美學——譯注),是與所謂美術相通而窮其原理者也。在人性上有道德之性,具有分辨善惡、正邪的作用固不待言。……在上麵所說在道德上辨善惡,在法律上辨證與不正的元素之外,在人性上尚存在一種辨美醜的元素。……道德之學以善惡為目標,法律之學以正邪為目標,美妙之學以美醜為目標,即善者自然為正,在其外表上所見的形容莫非為美;又惡者自然為邪,在其外表上所見之形容不能不是醜的。所以,雖然美妙學的原理是重複美術上的理論,但是它的原理不隻適用於美術上,而且還表現於今天人類社會的日用上。……畢竟美妙學的元素為人類社會而發,與道德元素相為經緯,以組織人文不可誣者也。說到這裏,可以得出美妙學的元素和道德、法律學是密切相關的,是社會文明的構成要素。

摘自(日本)西周《美妙學說》《西周全集》第1卷第477—481頁

此美妙學(即美學——譯者)的元素可分為兩個,一個是存在於物的元素,一個是存在於我的元素。存在於物的元素即物的美麗而適我所意,存在於我的元素即是吾人的想象力。所以,美妙學的原理就是存在於物的固有的美妙,由存在於我的想像力所助而感受之。

摘自(日本)西周《美妙學說》見《西周全集》第1卷第482頁

誠然,美,是超越曆史的。因而,美在曆史中無法直接表現自身,唯有與特殊的表現形式與內容結合起來,才能在曆史中一展風姿。亦即,美必須通過具有特殊形式和內容的表現——藝術作品,始得具體地顯現出來。反過來說,脫離作品便沒有美的形式,脫離形式便沒有美的立足之處,這意味著美術史絕不可能脫離具體的作品而獨立存在。

摘自(日本)石田一良《文化史學:理論與方法》補篇之四第185頁

美不是事物,而是事物的狀態。它始終以現象為基礎。這就是說,美這一事物的狀態常常確認並形成美的對象的存在,而且,美的對象的存在,是根據美的事實和美的現象而明確起來的。

美的現象和美的事實的產生,始於對象或客體和主體之結合。我們一般所說的美的事物,是作為美的對象而可能存在的東西。……

要探求美的普遍原理,不是從分析美的現象、美的事實起步,而是必須探求這一美的現象所以成為美的現象,這一美的事實所以成為美的事實的依據。也就是說,必須探求美的存在的依據。

美的普遍性並不存在於美的現象性事實中,必須從主體和客體的結合關係中去探求。

摘自(日本)板倉壽郎《服飾美學》第2章第27—28頁

一切事物都是真實的,所以,一切事物都是我們認識的內容;一切事物都是美的,因而一切事物都是我們快樂的源泉。

玫瑰花引起我們美感的原因,也就是大千世界裏普遍存在的基本的原因。世界越富足。就越難自製。它的離心力在無止境的五光十色裏把自己分割成千百份;而它的向心力在唯一完整的和諧之中,獲得了五光十色的無窮歡樂。一方麵是發展,另一方麵是抗衡——美就產生在發展與抗衡的韻律之中。在世上這種釋放和吸收的永恒遊戲裏,美處處表現自己。一個雜技演員手拿許多球,時而一道拋起所有球,時而猛然一起抓住這些球。他通過這種表演,創造著非凡的美和表現著他的非凡才幹。如果在這裏,我們隻見到一個球的瞬間情況,那麼所看到的或者是它的拋起,或者是它的掉落。這種觀察顯然是不完整的,所以在這裏麵就沒有快感的完整性。我們越是完整地觀察世上快感的遊戲,我們就越能獲悉:善與惡,哀與樂,生與死等一切現象都在拋起和掉落,不斷變換著,創造著宇宙音樂的韻律。倘若我們以完整的感情去觀察,那麼韻律無論在何處都不是分割開來的,在任何地方都是不缺乏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