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斯百畫如其人,從不嘩眾取寵。他認為隻有把感受紮紮實實傾注到筆端,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他在西北留下的一係列作品是他藝術裏程的第三個階段,上世紀50年代作於蘭州的寫生畫《蘭州握橋》以沉著的調子構成了渾厚、沉著的色彩對比關係,透出畫家對繪畫意味的追求,在這件作品裏,畫家發揮了土色係列的感人情緒,體現了他典雅、樸實的藝術風格特征。他不畏艱辛,努力創業,在短短的幾年內,使西北師院藝術係初具規模,為開拓西北藝術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雖然,他在甘肅隻有短短的8年,但對西北美術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對待生活藝術嚴謹深入的態度至今還對西北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
影響深遠的畫家黃胄
黃胄(1925—1997)原名梁黃胄,河北省蠡縣人。當代著名國畫家。20世紀40年代師從長安畫派創始人趙望雲先生學畫。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曾任西北軍區戰土讀物出版社美術編輯與記者。1952年至1954年,兼任西北師範學院藝術係美術科教師,後任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他不僅在蘭州度過了他一生最美好幸福的時光,也完成了他在藝術攀登中最關鍵的時期。他始終以大西北的邊塞生活為其藝術創作的源泉,在中國人物畫創作中以速寫的造型手法入畫,表達了他對民族生活的熱情。在蘭期間,他培養了一批藝術的新生力量。直到多年之後,成為甘肅省著名畫家的王維辛還經常幸福地回憶說:“我是黃胄一手教出來的弟子。”
王維辛出生於榆中縣夏官營鎮一個農民家庭裏,年輕時在蘭州八一印刷廠當工人。20世紀50年代初,黃胄在在第一野戰軍戰士讀物社任美術記者兼編輯時,他的任務很繁重,每個月都要出一本很厚的《戰士讀物》,還要畫漫畫、連環畫,所以常去八一印刷廠。他見王維辛的修版技術好,所以他的畫在印製過程中往往點名要王維辛修版。後來王維辛就拜黃胄為師,常到他家去學畫,為黃胄研墨。一次,黃胄去蘭州紅山根體育場,在西北軍區第一屆體育運動會上看馬球比賽時,他畫了許多速寫出來,後來就加工成了他的國畫《打馬球》。黃胄在隨陳毅元帥率領的中央慰問團去西藏途中獲得了豐富的藝術感受,後來就創作成了著名的國畫作品《洪荒風雪圖》。
最令王維辛難忘的也是最有傳奇意味的是黃胄先生創作的《吹嗩呐》那幅畫。吹嗩呐的維吾爾族演奏者原型人物名叫阿不都古裏,是新疆軍區歌舞團的演奏員。他在舊社會逃荒和妻子兒女失散,新疆解放後,阿不都古裏千方百計尋找失散了的妻子兒女,但杳無音訊。他痛心之餘隻好和團裏一女演員結婚。孰料婚後不久,他原來的妻子從一本畫報上看到了他在舞台上演出的照片,便領著孩子尋到烏魯木齊文工團駐地,終於找到了已經組成新家庭的阿不都古裏。黃胄聽了他家悲歡離合的經曆,又見這阿不都古裏的臉型很有特點後,便以他為原型人物畫成了這幅名畫。畫麵富有節奏、韻律感和運動感,似乎讓我們聽到了歡快的樂音,線條表現遒勁流暢,汲色典雅輕鬆,是一件頗具影響力的作品。
畫家裴廣鐸和黃胄相交也很深。他回憶說,著名畫家黃胄是從甘肅起家成名的,就連十年動亂中挨整也是在甘肅的天水步兵學校勞動鍛煉,所以說甘肅是孕育他的搖籃,也是磨礪他的熔爐。黃胄聰明過人而又刻苦,肯到草原、邊疆、沙漠深入生活,因而藝術上日臻成熟。《爹去打老蔣》一幅作品使他一舉成名;1956年在莫斯科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他的國畫《祁連風雪》獲得了金質獎章;他畫的《百驢圖》作為國家禮品送給了日本天皇;他畫的一幅雄鷹圖贈送給了鐵托……當年他對甘肅、新疆及大西北的毛驢情有獨鍾,他曾在一幅速寫上深情地題道:“新疆毛驢不管高山、沙漠、戈壁、草灘,拉車馱東西樣樣都行。吃的最粗的草,常年不吃料。在人們的生活中,處處皆是,而又是最卑賤最不受人重視的家畜。”
黃胄那高尚的人品畫風一直激勵著一代代的蘭州藝術人。